小區裡有個“愛心縫紉匠” 感恩的心承接善意也傳遞善意
本報記者 楊溢 陳夢嬌 見習記者 張東慧
早上8點半,張家港市樂餘鎮樂海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門剛打開,袁衛蘭就被附近的街坊鄰居團團圍住。“袁阿姨,我這個褲腳管太長了,幫我改改吧。”“袁阿姨,這塊布你看看能不能幫我做個圍裙呀?”“袁阿姨,我家小朋友想要一個頭花,能不能幫忙做一個?”
說起袁衛蘭,樂海社區幾乎人人都認得。她是社區裡的巧手,縫補衣服,修改窗簾、裁剪被套,不出半日,她都能“變”出來。
“她還不收錢,純‘爲愛發電’!”社區居民王倩指着剛修補如初的外套,嘖嘖稱讚。
“袁阿姨縫紉站”就“藏”在樂海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是一處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間。縫紉站裡設施簡單,一面櫃子,一側分門別類放置布料、針線工具,另一側放着待修補和已修補的衣物;兩臺縫紉“家當”,一臺縫紉機和一臺鎖邊機;牆上再掛着一冊登記簿,上面密密麻麻記錄着居民的縫補需求。
袁阿姨的名氣還飄向了社區外。聽說樂海社區有個免費的縫補站,有陌生人會特地大老遠地帶着要改的衣物找上門。
袁衛蘭手腳麻利,針線活做得又快又好,三下兩下弄好後,對方一面讚歎袁衛蘭的手藝,一面又心存疑慮:“你真的不收費?要不我付點錢?”袁衛蘭笑眯眯地解釋:“真的不收費,我是志願者,這是在做志願服務。”不管是哪裡的,不管是誰,只要找到袁衛蘭,她統統來者不拒。
從2017年成爲社區志願者開始,每天上午8點半到10點半,袁衛蘭雷打不動地“打卡上班”,59歲的她究竟是爲了啥?
時光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16歲的袁衛蘭初中畢業,她跟着做裁縫的哥哥去到西安學手藝。8年後,袁衛蘭回到老家樂餘,結婚生子,從事着與裁縫相關的工作,平凡又幸福。
2015年,49歲的袁衛蘭被確診爲白血病。面對命運投下的重石,袁衛蘭沒有埋怨和悲傷,只是聚集起所有的力氣支撐自己站起來。就這樣,經過2年的治療,她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直至今日,她只需每年到醫院進行一次複查,但平時仍要堅持服藥。
病痛的折磨沒有擊垮天性樂觀的袁衛蘭,但治療過程中,現實的經濟問題卻讓她和丈夫頭疼。夫妻倆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先前微薄的積蓄因爲裝修老宅花得所剩無幾。
當時,袁衛蘭所在的樂餘村村民們聽到她生了病,紛紛主動伸出援手,兩三百戶人家自發地爲她捐款。涓涓細流匯聚,短短几天時間,村裡就湊了七八萬元的善款。
釋放善意的,除了街坊鄉鄰,還有袁衛蘭丈夫王雪華工作的菜場,菜場的商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王雪華的一位同事還主動向他提供市區家中的廚房,方便他每天做好新鮮飯菜送到醫院。
這些主動而無私的饋贈,與袁衛蘭和王雪華夫妻倆樂於助人的品性密不可分。
生病前,袁衛蘭在服裝廠工作,街坊鄉鄰但凡提出縫縫補補的要求,她向來是“有求必應”。而在菜場工作的王雪華由於是木工出身,菜場的商戶誰家的水電管道出了問題,他都主動上門幫忙修理。夫妻倆的熱心腸有了回報,遇到“坎”了,大夥兒都想爲她盡份力。
揣着一顆感恩的心承接着善意,也傳遞着善意,搬進動遷小區樂海社區後,袁衛蘭一直在思考怎樣爲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7年,她主動申請到樂海社區做志願者,提供免費的縫補服務,這是她回饋善意的方式。“在我困難的時候,是大家助我渡過難關,現在還能再爲大家做點事,我很開心。”
當每一份善意都不被辜負,善良纔會成爲一種自覺意識與社會風尚。如今,在袁衛蘭的帶動下,居民徐秀華加入縫紉站,成爲一名志願者,居民浦紅美拿出家裡的鎖邊機,供大家使用……
用善意回報善意,用愛心激盪愛心,這股能量盪漾起文明的漣漪,疊加起一座文明城市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