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看診卻實體領藥 便民服務大不便

最爲大衆詬病的,就是醫院門診的病患在遠距看診後,竟仍得攜帶健保卡前往醫院,才能領取藥物。(圖/遠見提供)

三級警戒後,避免民衆非即刻的就醫需求,政府鬆綁「遠距診療」,但相關配套不足,民衆與醫師都大嘆不夠便利,爲什麼?

因應防疫,健保署火速推動「COVID-19遠距醫療」,但線上看診,卻得實體繳費、領藥,難道「遠距診療」只做半套?

全國三級警戒已持續超過一個月,雖然近日確診人數減少,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仍不敢大意,6月23日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將再度延長全國的三級警戒至7月12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爲了時時刻刻保持醫療量能,全臺醫療院所也將持續遵行「營運降載」措施,非必要的醫療服務全面暫停,儘可能空出負壓隔離病房,以防疫情再度爆發,而落入無牀可用的窘境。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健署也表示,自5月19日起推行的「COVID-19遠距診療」服務,也將與「全國三級警戒」同步延長,確保全國疫情期間,既能保有各醫院量能,也能兼顧社會大衆的醫療需求。

但,從「實體診療」轉換成「遠距診療」,真有辦法一步到位?

事實上,從5月15日雙北實施三級警戒,到5月17日指揮中心宣佈,將由健保署協助推動「遠距診療」、鬆綁相關法規,僅僅相隔48小時。

如此倉促的改革推動,也導致許多民衆在使用「遠距診療」服務上仍大嘆不便。

卡關一:繳費領藥非得去醫院

其中,最爲大衆詬病的,就是醫院門診的病患在遠距看診後,竟仍得攜帶健保卡前往醫院,才能領取藥物。

一名年近60歲,且患有慢性病的陳小姐便直白抱怨:「如果到頭來還是要去一趟醫院,那我何不一開始就直接實體看診?」畢竟,現在只要進出醫療院所,難免有染疫風險。

雖然,不少醫療院所開始陸續推出「遠距醫療專用取藥區」,透過設置戶外的領藥動線,降低民衆潛在的交叉感染,但如此的「半套遠距」,仍讓民衆們不以爲然。

對此,長期關注醫療議題的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指出,醫療院所可使用郵政系統,將「紙本處方箋」寄達民衆家中,民衆就可憑箋至藥局領藥,避免遠赴醫療院所的風險。

除此之外,不少醫師、藥師表示,衛福部也可運用「電子處方箋」,與全臺各大藥局合作,讓民衆視訊看完診後,就近在特約藥局領藥。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迴應,雖然透過遠端看診、領藥,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民衆方便性,但如何避免處方箋遭到僞造?又要如何確保藥物有親自交付?這仍是需要透過試辦計劃,才能逐步落實。

卡關二:一套遠距,N種軟體

除了「遠距診療」做半套的問題外,各家醫院在遠距平臺上的各自爲政,也讓許多初次透過遠距看診的民衆大感不便。

一名首次幫家中長輩遠距掛號的張先生就指出,各家醫院使用的看診平臺不一而足,有的自行開發App、有的使用社交軟體,每家醫院的操作模式都不同,「自己學都已經很吃力,更別提教會家中長輩。」

對此,線上醫療諮詢平臺醫聯網董事長王欽堂指出,臺灣在遠距醫療的推動上,長期欠缺整合性平臺,無法提供民衆、院方一套標準化的看診模式。

許多醫療院所會使用社交軟體「LINE」作爲服務平臺,但「LINE」當初開發目的,並非爲了醫療服務之用,本就難以完全滿足醫病之間的資訊溝通需求。

他更進一步表示,從國安層面來說,LINE的原廠伺服器是源自韓國,各家醫院長期使用,恐有資安疑慮。若政府真的有心要發展遠距醫療,宜儘快着手開發自用軟體。

臺大醫院雲林附設醫院副院長馬惠明則指出,臺灣開發遠距診療軟體的廠商,實爲百家爭鳴,不論是電子五哥,還是電信三雄,都有進軍遠距醫療的野心。

但就醫院端來說,卻沒有非做不可的壓力。「現況也不錯,我爲什麼要額外支出給系統廠商?」馬惠明坦言,若政府沒有出手整合,即便技術端已經完備,醫院仍將有恃無恐、持續觀望。

卡關三:功能侷限,遠距醫療成短線操作?

長期在榮總體系推廣遠距醫療的高雄榮總研創中心創新長楊宗龍表示,臺灣現行的遠距醫療水準,仍處於「幼稚園狀態」;即使醫病兩端成功連線,能執行的醫療服務,仍多限縮在視訊看診上。

他指出,理想的遠距醫療應爲「一條龍服務」,讓民衆從預約、排診、通知、報到、看診、住院,都可以在手機端完成操作,讓遠距醫療軟體能真正融合日常生活之中;否則,除了「視訊看診」外,其他服務都還得跑一趟醫院,民衆怎會願意埋單「遠距醫療」?

不過,要達到所謂的「一條龍服務」,楊宗龍也坦言,這並非一蹴可幾。關鍵在於,要將過去「醫院中心」的醫療模式,翻轉成「病人中心」的醫養照護。

他解釋,長期而言,不論是「傳統實體診療」或「遠距看診」,多是病患配合醫院的指令;但若要發展遠距醫療,應改爲醫院方透過「遠端監測裝置」,以病患爲中心,隨時、隨地關心病患生理數據,以給出適當的醫療安排。

「後疫情醫療模式」迎三贏

「以金字塔比喻,民衆是最上層,醫護團隊是第二層,行政服務是第三層,完整的數據資料管理團隊是第四層,」楊宗龍分析,現階段醫療院所多僅有「醫護團隊」,如何趕快打造厚實的「行政與數據管理」基礎,纔是立足遠距服務的當務之急。

對此,王欽堂直言,不論是「遠距做半套」,還是「平臺各自爲政」等怪現象,追根究柢,仍在於政府在遠距醫療制度的長期忽視。

「我們現行的法規,沒有因應數位科技進行修正,」他以《醫事法》爲例,該法要求醫師在執行線上診療時,醫師本人必須要在醫療機構內;但實務上,只要有網路,醫師不論身在何處,理當都能爲病人進行遠距診療。

再以近日「快篩之亂」爲例,過去受限於《醫療法》,「快篩」僅限醫師可以操作;但其實,只要進行簡單修法,讓地方醫事人員也操作快篩、上傳數據,地方上的醫療量能,自然就會提升。

馬惠明也指出,現階段的醫病資料讀取,仍必須仰賴病患攜帶實體健保卡,並透過醫院用讀卡機,才能成功上傳資料;健保署應該儘速推動「健保卡虛擬化」,以真正解放空間限制。

王欽堂期待,臺灣遠距醫療將能夠迎來真正轉型,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學中心可降載、讓健保減少浪費、也讓民衆可獲得更即時的醫療照護,「這纔是後疫情時代下的『三贏』的醫療模式。」

本文作者:蔣濬浩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421期》)

《遠見雜誌7月號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