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普惠保險業務迎發展新勢頭
護航模式
6月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豐富普惠保險產品服務、提升普惠保險服務質效、優化普惠保險發展環境、加強普惠保險監管等四大方面的具體要求。
《指導意見》提出,普惠保險作爲我國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保障民生、服務社會,努力爲廣大人民羣衆提供廣泛覆蓋、公平可得、保費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險服務。未來五年,高質量的普惠保險發展體系基本建成。《指導意見》還要求提升保險服務的可及性、可負擔性,提升保險產品的保障屬性和提升保險經營的可持續性,確保人民羣衆“買得到”“買得起”保險、推進依法合規“賠得滿意”。
普惠保險包括兩種保障形式
監管部門對普惠保險的定義和種類早就作出明確劃分。2022年12月,原銀保監會向各保險機構印發《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普惠保險包括普惠性質的保險和專屬普惠保險兩種保障形式。
其中,普惠性質的保險是面向廣大人民羣衆和小微企業提供的公平可得、保費較低、保障適度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專屬普惠保險主要指針對社會保險保障不足、商業保險覆蓋空白領域,面向特定人羣或特定風險羣體開發的普惠保險產品和服務。
針對養老方面,《指導意見》支持保險服務多樣化養老需求,創新發展各類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投保簡單、交費靈活、收益穩健、領取形式多樣的商業養老年金產品。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基礎上,支持保險公司以適當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現長期護理、風險保障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服務有效銜接。
除了對保障人羣以及普惠保險產品服務等提出具體要求,《指導意見》也對保險公司提出規範。支持國有保險公司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大普惠保險資源投入,擴大普惠保險覆蓋廣度和深度。鼓勵健康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發揮專業優勢,提供特色產品和服務。鼓勵中小保險公司深耕總部所在區域,爲當地羣衆和市場主體提供普惠保險服務。
《指導意見》提出,保險公司要將開展普惠保險、履行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績效考覈,大型保險公司普惠保險考覈權重原則上不低於5%。同時強化普惠保險業務監管,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不得開展專屬普惠保險業務。
“該文件爲我國普惠保險的發展給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保險公司加強普惠保險的領導和戰略規劃,組織能力和內控管理,利用普惠保險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人羣保險保障水平,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
上市險企大力發展普惠保險產品
在發展普惠保險方面,頭部險企表現如何?
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5家A股上市險企年報發現,只有中國平安公佈了普惠類保險保費收入情況。據中國平安2023年年報,該集團2023年普惠類保險原保費收入爲140.93億元,普惠類保險統計口徑主要爲三農類保險、弱勢羣體保險、小微企業經營保險等。
從2023年報來看,5家A股上市險企均多次提及深化普惠金融產品供給,主要聚焦新市民羣體、弱勢羣體、“三農”以及小微企業等服務對象,推出健康保險、農業保險等相關產品。
覆蓋人羣方面,部分險企面向新市民羣體、新業態從業人員推出特色保險產品。如平安產險2023年日均爲外賣騎手等新市民提供專屬風險保障65萬人次,總保額4225億元;太保壽險推出“滬惠保”2023年度特定人羣關愛計劃,爲上海市環衛工人提供4萬餘份關愛保障。
“三農”領域也是普惠保險發力的重點。如中國人壽2023年全年爲2.8億人次農村人口提供風險保障30.71萬億元,向435萬人次賠付158.58億元。
多家險企在年報中提及惠民保業務板塊成績。如太保壽險,截至2023年末,太保壽險惠民保在辦項目44個,覆蓋全國15個省、77個城市,服務超2000萬參保人;新華保險參與17個省市、39個惠民保項目,覆蓋人羣超2000萬。
深化普惠保險產品供給已經成爲險企發展趨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2023年1月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確定性中構建家庭金融健康——中國中低收入家庭財務日記研究》指出,要大力推動普惠保險的發展,明確普惠保險在普惠金融生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爲金融機構實現“雙重目標”提供新的發力點。
報告還建議,要關注金融隔閡的存在,扭轉中低收入人羣對於金融產品,尤其是保險產品的不信任感。金融機構要發揮更加主動的作用,將消費者保護理念融入到公司商業戰略中,提升中低收入羣體對普惠金融的承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