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算法”必須“守法”| 俠客島“三評算法”③
來源:海外網
“算法”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是數字社會發展的加速器;用不好,也可能成爲網絡生態的破壞者。
用得好還是用不好,關鍵要看“算法”是否真正做到“守法”。
“不得強制用戶選擇興趣標籤”“不得頻繁通過彈窗等方式提醒用戶開啓”“ 不得存在相同商品不同用戶原始定價不一致情況”……日前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部署開展的“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中,就對“算法”進行了一系列明確細緻的規範。
打擊逐利作惡
“算法”帶來一個很大的變化,過去“人找信息”,現在“信息找人”。
但是,什麼樣的信息在找人,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信息背後是流量、是利益、是意識形態,如果操縱信息的“算法之手”缺乏強有力的法規制約,就會在“逐利作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目前,“算法”推薦領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化”上,即“氾濫化、低俗化、誘導化”。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法規。島叔梳理了一下,目前,中國直接以算法命名的政策法規主要是《關於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還有一些關於算法治理的規定,散嵌在其他政策法規中。
其中,2022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全面以算法爲調整對象的規範性法律文件。《規定》出臺後,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了多項算法綜合治理行動。比如,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就牽頭開展了“清朗·2022年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
現在進行的專項行動,是這些法規和治理行動的延續和升級。
倡導向上向善
這次專項行動,對6大類27個條目進行了規範。其中,“算法向上向善”作爲專門的大類,引起普遍關注。
在這個大類中,既提到了“未成年人保護”“老年人保護”等問題,也特別強調了“鼓勵平臺堅持主流價值導向”。
“算法”有沒有價值觀?這個問題,業界一直在爭論。
作爲一項技術,算法”是中性的。但其模型設計、數據分析等都離不開設計者的個人選擇,其主觀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嵌入“算法”系統。“價值導向錯亂”,成爲規範“算法”的最大難點。
島叔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位自媒體人告訴島叔,打算寫一篇關於“年輕人該不該啃老”的話題。他打開手機搜索,發現多數網友都不支持年輕人啃老,這與他的觀點非常一致。
不料,有同事告訴他,現在多數年輕人都認爲“啃老沒什麼問題,人生就是拿來享受的”。這讓他感到詫異,同事將手機拿到跟前:“你看,滿屏都是支持啃老的觀點。”
兩人只能面面相覷。
一位算法工程師告訴島叔,判斷用戶價值取向並非難事。比如,抓取用戶觀看某話題的停留時間、分析留言是正面還是負面、統計用戶點贊記錄等,都可以用來判定用戶觀點,然後依據‘內容相似度’和‘用戶相似度’,把最受該用戶認可的內容推薦到頁面上。
由此可見,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引導算法向上向善,仍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範。
呼喚共治共享
出現亂象,是“算法”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建章立制,強化監管,讓“算法”更守法,正是爲了助其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成長。
要想理解這一點,不妨置身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大背景中去看。
如今,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家數據局發佈的信息顯示:中國數據產量已佔全球數據總量的10.5%。更有研究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據總量或佔全球近30%。
數據作爲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但目前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數據應用潛力釋放不夠、數據供給質量不高、流通機制不暢等問題。信息繭房、網絡沉迷、數據泄露等亂象,實質上就是這些問題的體現。
這兩年,全球加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算法更大範圍,更加深度嵌入人們生活。由這次專項行動可以看出,現在關於算法規範治理的各項制度和監管措施已經逐步體系化、常態化、精準化。
頂層設計完備起來了,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進來,以共治促共享,以善治求長治,這不僅關乎“算法”領域的發展,更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文/蘆芽兒
編輯/雲歌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