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西洱河上的6座橋,滿滿的鄉愁

在美麗的大理

站在點蒼山斜陽峰之麓

俯瞰風城

一條波光粼粼的西洱河穿越城市中央

它是大理洱海的出水口

也鐫刻着大理這座擁有1000多年

建城史的老城的深深印跡

短短5公里的沿河地帶,

由橫跨西洱河上的6座橋連接

從西到東分別是

龍溪橋、黑龍橋、美登橋、

閘門橋、泰安橋、興盛橋

這6座橋是

下關南北兩片區域間的交通要道

它們也承載着下關的城市變遷

更是大理歷史變幻的縮影

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68年之際

帶你一起重走下關西洱河這6座橋

一起見證大理的變遷與發展

▲1916年的西洱河南岸

龍溪橋

仿古拱橋

龍溪橋位於下關西市區文明街區

橫跨西洱河

貫通龍溪路至洱河北路

2015年12月30日建成通車

龍溪橋是構成

下關西片區主幹交通路網重要的

控制性節點工程

採用上承式等截面鋼筋混凝土懸鏈線板拱結構

外立面爲仿古石拱橋樣式

全長144.50米

其中跨西洱河橋長75.50米

主跨50米,橋寬24米

道路等級爲城市主幹道

雙向四車道,兩側帶人行道

龍溪橋通車後

緩解了黑龍溪片區交通壓力

加速片區商業融合

促進大理西大門經濟發展

加快城區的舊城改造步伐

▶龍溪橋、杭瑞高速公路西洱河橋、大鳳路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楊士斌 拍攝)

黑龍橋

建於唐代的洱河第一橋

黑龍橋

位於下關正陽街與龍尾關之間

又名清風橋

是西洱河上的第一座橋

初建於唐代

爲南詔國王閣羅鳳所築

▲1930年代的黑龍橋

▲黑龍橋爲當時西洱河上唯一的一座五孔石橋

歷代多次復修

清光緒三年水毀

改建爲五孔石拱橋

該橋是古代連接下關南北兩岸的重要橋樑

現在的黑龍橋則是

1979年修建的鋼筋水泥橋

1979年

爲適應城市建設和西洱河電站建設

舊橋被拆除

在原址新建三孔雙曲拱橋

仍沿用舊名“黑龍橋”

該橋全長87米

橋面寬10米,淨跨40米

兩岸均爲15米雙曲拱

主拱圈均爲六片拱肋板

關於黑龍橋有個傳說

有一條大黑龍常常橫臥在西洱河上

堵住海水出口

致使海水上漲,氾濫成災

淹沒沿岸村莊和農田

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有一條小黃龍得知後

爲拯救水患之中的老百姓

與大黑龍大戰幾天幾夜將其驅出西洱河

人們爲慶賀水患消除

在河上建橋,取名黑龍橋

如今的黑龍橋依然屹立在西洱河上

橋體上佈滿歲月的痕跡

也承載着下關幾代人的記憶

美登大橋

下關人的“新橋”

新橋原名“靖西大橋”

現名“美登橋”

是跨越西洱河南北兩岸的重要橋樑

這座橋一直被大理人叫做“新橋”

所謂“新橋”

是相對於原名“靖西橋”新建

而一直延用的名稱

▲1967年的新橋 董越 攝

新橋是老一代下關人的記憶

80多年來

下關新橋幾經重修

從木板橋到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橋

橋體也越來越寬闊結實

該橋始建於1940年

橋型爲5孔10米墩臺木面橋

橋面寬6米、長71米

是滇西抗戰期間重要通道

▲1967年的新橋

但其實在1940年以前

在現在的新橋位置往西100米處

河上原本是一座用木頭捆紮起來的便橋

人走在上面顫顫悠悠

狹窄得只能通行小馬車

▲1967年的新橋 董越 攝

1947年

工商團體等聯合組成建橋委員會

將靖西大橋改建

爲6孔10米石拱橋

1971年9月改修後的新橋

爲上承式拱板初級立交橋

全長103.52米、淨寬8米

▲1975年的新橋 董越 攝

2003年新橋在原址拆除重建

爲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

2004年5月完工投入使用

橋樑全長140米、寬36米

雙向6車道,2個非機動車道

取名“美登大橋”

所以美登大橋應該是新“新橋”

但是新橋的叫法一直叫到今天

西洱河閘門

洱海鎖鑰

西洱河閘門

始建於1972年

因爲該橋是西洱河上的節制閘

同時閘門上又允許行人通行

給河兩岸居民的通行帶來極大便利

於是也被大理人當作橋樑對待

▶1992年的西洱河節制閘

西洱河節制閘

是洱海唯一自然出水通道

堪稱洱海與下關之間的重要鎖鑰

▶照片左邊房屋爲原大理州財校,右邊是當時的簡易閘門。1979年拍攝(取自大理州檔案局、大理人民廣播電臺《檔案•大理記憶》)

1972年

在現存閘門旁建起了簡易閘門

1990年10月1日

建成了現在的西洱河節制閘

爲一座鋼筋混土平板橋

橋下有人工控制閘

西洱河節制閘已安全運行52年

對於調節洱海水量、防洪除澇

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橋上建有一座古典式建築

雕樑畫棟,美觀大方

可供人、自行車、電動車通行

是一座集控制水位

觀賞河景於一體的風光水閘

經過多年運行

西洱河節制閘即將拆除重建

期待新閘建成的那一天

它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泰安橋

90年代的“高富帥”

泰安橋橫跨西洱河

是大理西洱河南北連接的重要通道

是城市地標性建築之一

泰安橋屹立30餘年

經歷風吹雨打

見證了大理的發展和變遷

也承載了大理人的鄉愁

該橋於1992年1月16日動工修建

於1993年9月28日竣工

同年12月25日通車

▶竣工後的泰安橋(攝於1994年3月)楊士斌 攝

▶建設中的泰安橋(攝於1993年4月)楊士斌 攝

泰安橋全長176.04米

主橋爲雙肋中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

引橋爲普通鋼筋混凝土簡支空心板橋

其中北岸三孔,南岸五孔

橋面淨寬18.6米,總寬20.8米

兩岸由環形匝道

與洱河南、北路形成互通式立交

是通往麗江、中甸方向的重要通道

▶1993年12月25日,泰安橋(泰安互通式立交大橋)通車

作爲大理市第三座新修建的大橋

泰安橋的時尚外觀

在當時西洱河北岸還沒有高樓的時候

是最吸引人的

橋上的拱形設計

宛如一道彩虹橫跨西洱河

不僅爲大理增添了一道風景線

也便利了大理人的出行路

如今的泰安橋

漸漸被周圍拔地而起的高樓淹沒

不過它依然承載着南北的交通

興盛大橋

小歐洲的白族浪漫

興盛大橋

位於西洱河上游興盛路盡頭

爲雲南省最大跨徑跨鋼箱拱結構

也是西洱河中最爲宏偉的一座橋樑

▶1973年的金星村附近,董越攝於團山山頂

興盛大橋於2006年3月開工建設

2008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

橋長305米、寬40米

主橋爲五跨無推力連拱結構

引橋爲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樑橋

技術標準爲公路Ⅰ級、城市A級設計

通航設計爲5級航道

▶2009年興盛大橋,董越 攝

橋上路面爲

雙向六車道加非機動車道、人行道

是集綠化、亮化、給水、排水、

強電、弱電爲一體的綜合性工程

興盛橋是攝影師眼中的“白富美”

站在橋上可以飽覽蒼洱風光

人與歐式建築的橋身融爲一體

高雅現代的外觀設計

與蒼山洱海完美結合

極具文藝色彩

成爲下關的地標建築之一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西洱河上的橋

每一座都承載着大理人民的鄉愁

橋,越修越美

路,越走越寬

西洱河上的橋

不僅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也是這些年

大理經濟社會發展

和交通環境改善的真實寫照

記錄着時代的變遷

哪一座橋

是你的鄉愁呢?

來源:風花雪月號

編輯:陳琳玲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文明城市建設我知道

問:什麼是全國文明城市?

您認爲身邊的黃賭毒現象多不多?

大理市紮實推進違法犯罪打擊整治、治安亂點掛牌整治、治安要素管控及社會面巡邏防控等相關工作,深度開展治安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常態化開展“三查四告知”、停業整頓、通報行業部門等,始終保持對賣淫嫖娼、聚衆賭博、開設賭場、吸毒販毒製毒、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違法犯罪的高壓打擊態勢,“黃賭毒”違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