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調休又被罵,借來的假期也能算放假?

清明纔去,五一又至,關於調休一事,又上了熱搜。

今年五一的放假時間爲5月1日到5日,共計5天,其中4月28日星期日和5月11日星期六需要正常上班調休,再去掉假期中本就該休息的5月4日星期六和5月5日星期日,看似5天的假期,實際上等於只放了1天。換言之,看似美好的5天假期,經過調休之後都不過是從平時借來的,而借來的都是要還的。

這不禁讓人思考何爲放假?放假本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停止工作或學習,度過假日。放假的出發點也應該是讓勞動者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從而得到一定的放鬆與休息。

可如今這種調休支配下的放假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放假嗎?從鋪天蓋地的爭論中不難看出人們心中的答案:不能。通過調整工作日與休息日後硬湊出來的假期只能算一種等價代換,與人們心中本該是勞動後饋贈的放假謬之千里。硬湊出來的假期雖能得到幾日的休息時間卻也極大地增加了平日的工作壓力,很多人表示這不僅打亂了正常的規劃與節奏,也會因爲工作時間的延長而感到更加疲累,不利於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高。甚至有人表示:“這假放得不如不放!”

當然,萬事皆難周全,調休也是如此。湊出的長假有利於帶動文旅發展,爲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同時又要考慮巨大流量之下的交通、住宿、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調休難以盡如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們呼聲鼎沸,反對調休,渴望假期的背後,同樣有很多問題是值得深思的。人是爲了工作勞動而生嗎?如果不是,人工作勞動的意義在哪裡?人又是爲什麼而生?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是的,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是每個人努力工作的涓滴匯成了人類發展的洪流,而人們的工作勞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爲的是不斷提高人的幸福指數。人是爲生活幸福而活,而當人們的生活被工作勞動佔滿並影響到人的幸福感時,他們能不渴望假期嗎?

人不是勞動的機器,沉重的工作之下,人們渴望得到一些純粹的假期,渴望一些徹底的身心放鬆與休息,而不是瞻前顧後中擠出的一點時間,事後還要償還。時代飛速發展,人們工作的步伐也越來越快,甚至到了腳步稍慢便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的程度,人們厭倦了長期地疲於奔命,渴望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

在生活節奏飛快的今天,調休的確是一種有效手段,但面對人們心靈深處的渴求,恐不能成爲一種常態做法。調休和放假不能混爲一談,調休有必要做出一些調整,讓人們本就忙碌的生活少些調休,多些假期。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