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要,中國重要,蘇州重要”

□蘇報記者 陸曉華 葛皓珺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8月4日凌晨在美國舊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週歲。昨天,李政道先生安葬於家鄉蘇州。當天,蘇州舉辦了致敬李政道先生主題活動,表達家鄉人民對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

大師已逝,風骨長存。

近日,蘇報記者專訪了李政道先生長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座教授李中清,聽他講述李政道先生生活中的點滴往事。

李中清說,在父親的觀念裡,因爲他是物理學家,所以物理重要;因爲他是中國人,所以中國重要;因爲他是蘇州人,所以蘇州重要。

父親的求學路:從“小糊塗”到物理博士

作爲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李政道先生在6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等諸多領域都有開創性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傑出貢獻。作爲推動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炎黃赤子,李政道自1972年首次回國訪問,到2010年最後一次回國,38年間回國49次。他用傑出科學家的卓越眼光,爲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

雖爲大師,但在家人眼裡,李政道先生始終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父親沒有高中、本科、碩士的文憑,接受教育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小時候在家裡有個外號,叫‘小糊塗’。”李中清講述道,李政道小時候並不算是各科都優秀的“好學生”,還有些調皮,曾經想模仿孫悟空騰雲駕霧而從桌子上跳下來。李政道的父親設定了考試需達到80分的標準,而他每門課程都精準地維持在這一分數線之上,唯有物理這門他最爲熱愛的學科,能取得90分的高分。“正是在從小邊調皮邊求學的過程中,爸爸找到了物理的興趣。”李中清說。

在浙江大學求學期間,李政道遇到了許多求學路上的“領路人”。李中清說:“爸爸之前只是學習物理課本,並沒有遇到真正的物理學家,在浙江大學,他接觸到束星北和王淦昌兩位物理教授的課,才慢慢發現‘物理真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啊!’”

受兩位物理教授的啓發,李政道從電機系轉到了物理系。1945年,在束星北的建議下,李政道轉學至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大二,在那裡遇上了“貴人”吳大猷先生和葉企孫先生。李中清提及,葉企孫先生一直到逝世依然珍藏着李政道於西南聯合大學求學期間的試卷。他高度讚賞李政道在試卷中的回答,認爲其見解獨特,展現出對物理非凡的理解力。

1946年,李政道經吳大猷的遴選和力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那時候爸爸才19歲,因爲沒有大學文憑,很多學校都不接收他,他只能在芝加哥大學當一個‘特殊學生’,能聽課但拿不到文憑。”李中清說,入學物理系不久,便迎來了一場三小時的物理、化學綜合考試,李政道僅用了60分鐘便完成了物理部分的作答並提前交卷,雖然化學部分的題目他沒有作答,物理部分卻考了第一。“當時很多人嚇壞了,他們說‘這個外國人,連英語都不會,怎麼這麼快就交了卷’。”憑藉自己無可挑剔的物理成績,李政道說服學校接納他爲正式的博士研究生,並隨後有幸在理論物理領域師從恩利克·費米深造。

“爸爸就是這樣從一個‘小糊塗’找到了興趣方向,又成爲了一名物理學博士生,這是他成爲傑出的物理學家的基礎。”李中清說。

父親的價值觀:做事情應該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李中清的童年記憶中,母親負責他們兄弟倆的生活和學習,與父親的交流通常是在飯桌上。但就是這一頓頓飯,塑造了李中清兄弟倆貫穿一生的價值觀。

“爸爸很少跟我們聊日常瑣事,探討的多是抽象的事物。”李中清印象深刻的是一場關於“活着”的討論:“爸爸問人類和石頭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人類‘活着’;那‘活着’的人類和植物、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人類有大腦,可以思考,能夠創新。爸爸又繼續提問:物種是怎麼演化出文明的?那是因爲出現了文字,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知識與文化傳承了下去。”

在一次次思想的交流中,李政道培養了兒子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也將自己的價值觀根植到孩子們的心中。

李中清回憶說,父親有一條價值準則,即做事情應該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評判對錯不能按利益劃分,否則就會決策錯誤,因爲“利益是短的,但價值是長的”。李政道先生身體力行地踐行着這條準則:1979年,他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選拔推薦了一批優秀學生赴美深造,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建議下,我國正式創立博士後制度,有效推動國家急需的高級科研人才的培養; 2014年,他建議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研究所,吸引一羣頂尖科學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

“爸爸不會考慮利益等‘複雜’的問題,他只是按照他想的去做。1985年,他在蘇州設立‘李政道獎學金’,拿出自己的薪水去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他認爲這是他作爲一個蘇州人的責任。”李中清說。

這一價值準則在李中清兄弟倆身上得到了延續。用李中清的話來說,這是“價值觀的遺傳”。李中清舉例說,他的弟弟李中漢在康奈爾大學專門給寒門學子開了一門基礎化學課,讓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少數族裔也有機會實現他們的從醫夢想。這件沒有薪水的事情李中漢做了六七年,讓他們的考試通過率從40%提升到80%。

李中清自己也是一樣,踐行着從父親那裡“遺傳”到的價值觀。李中清工作的加州理工學院裡有三分之一是華人,他們有學習中文的需求,但學校沒有開設相關課程,李中清在業餘時間教這些學生學中文。“我是這個學校的老師,我有這個責任。我跟他們說,要想來學中文那就早上7點半來找我,學習一個小時,不影響8點半的課。”李中清表示,他做這件事並不是爲了別人的讚揚,而是“該我做的事情,我就要做到底”。

“這是父親的價值觀,我認爲這是我們都要去效仿的,這也是我和弟弟做人的基本原則。”李中清說。

父親的家國情:始終稱自己是蘇州人

李政道先生非常重視孩子們的中國文化教育,在李中清兄弟小時候就送他們去學漢語。李中清說,父親對中國的古董與藝術很感興趣,也會帶領家人去博物館看瓷器、國畫。“他邊看邊和我們討論,爲什麼這個瓷器是不規則的圓形,爲什麼宋朝水墨畫裡的山不是對稱的。他引導我們去理解什麼是美,培養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十幾年前,李中清通過相關渠道得知他們祖輩遷居蘇州到父親已經是第四代了。因此,雖然父親19歲就離開了中國,在蘇州求學的經歷也不長,但蘇州對李政道來說就是自己的家鄉。李中清告訴記者,父親直到臨終始終說自己是蘇州人,要落葉歸根。

李中清說,父親對蘇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常常和家人講蘇州的歷史與文化。李中清回憶,他讀本科的時候閱讀何炳棣關於中國科舉制度的書,回家後與父親展開了交流。“爸爸說在科舉中蘇州人的表現特別好。他還領着我們看歷史書中的表格,從明朝開始,科舉考試前三名中蘇州人的比例是全國最高的。”翻看着歷史書籍,李政道對家人強調說,因爲我們是蘇州人,所以這是我們的驕傲。

李政道先生對蘇州的眷戀不僅體現在口頭上,更付諸實際行動。他幾乎每次回國訪問都會抽空回到蘇州,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他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積極推動中美教育交流,爲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了自己的力量。2000年,李政道回到母校蘇州中學與師生親切交流;2011年,在李政道的推動下,北京大學量子研究所贊助蘇州中學建造了量子科學館;2020年,蘇州中學與北京大學合作,在原量子科學館基礎上創辦北大國內首箇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量子館更名爲“政道樓”。

“蘇州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她的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實力雄厚。我們很願意助力蘇州未來的發展,這是我們的責任。”李中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