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迫害孩子而不自知的“有毒人格”,請對照自查吧
臨近開學,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又一次人滿爲患。
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帶着困惑擠滿這間七平米的診室。
他們喋喋不休地控訴孩子的種種問題,期待醫生可以解決。
但經記者採訪發現,這些孩子身上的問題:抑鬱、焦慮、厭學、叛逆、自卑.......
幾乎全部來自原生家庭,無一例外。
法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有毒的父母”。
指父母某些負面行爲模式持續存在,始終支配着子女的生活,讓孩子遭受痛苦並隨着成長不斷加深。
尤其是父母的以下這5種有毒人格,足以摧毀孩子一生的幸福。
請各位父母對照自查。
指責型人格
永遠在挑剔孩子
博主神奇媽媽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經歷:
有一次她跟朋友聚會時,朋友吐槽說自己14歲的兒子性格有很大的問題:
“做事畏手畏腳,沒有一點主見,簡直令人火大。”
博主還沒來得及問爲什麼,朋友的兒子回來了。
滿頭大汗的孩子剛坐下來,拿起媽媽的冰鎮檸檬水,媽媽立馬怒氣衝衝地喊道:“說了多少次了,出汗後不能喝涼的,你怎麼還是記不住?”
吃飯的過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孩子的缺點不放:
一會兒說孩子坐得不端正;一會兒說孩子只顧着埋頭吃,沒有禮貌;一會兒又嫌棄孩子這麼大了夾菜還能掉……
短短一個小時,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在各種小事上挑毛病,糾正孩子;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這種父母——
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是孩子的無心之失,父母卻始終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勁地指責孩子。
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經常指責孩子,孩子做什麼事都極其敏感、如履薄冰。
就像博主朋友的兒子,之所以變得畏手畏腳,自卑膽小,離不開媽媽長期的指責。
密根大學曾有研究顯示:當一個人遭受語言攻擊時,他感受到的情緒傷痛,跟身體受傷時所體驗到的,幾乎是同等級別的疼痛。
指責型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當孩子無論做什麼,得到的都是指責和批評,他便會開始自我懷疑,最後陷入無盡的內耗,最後把自己逼瘋。
專制型人格
永遠在控制孩子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專斷性教養方式”理論:拒絕+控制。
專制型父母就是如此,喜歡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只能服從,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知名博主@王博文有一個認識多年的博士朋友。
這位博士的父母對他管得非常嚴,從小到大一直都是高標準、嚴要求:
拿筷子的距離,買衣服的款式等等,都要按照父母的規定、喜好來。
上學時,他媽媽會撕他的課外書,翻他的抽屜,看他寫的日記,進他的房間從來不敲門。
當他取得了一定成績後,父母就會給他制定更高的要求,還喜歡用他的短板和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較。
這位博士在30歲時被檢查出癌症,得知自己患癌那一刻,他長舒一口氣,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解脫、一種自由。
很多父母嚴厲管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想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任;
可是,當愛太專制,往往就變成了孩子發展天性的 “礙”。
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焦慮、對抗、退縮、依賴等不良性格特徵,永遠無法認同自己。
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的風箏,遲早有一天,他要獨自飛翔。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爲他安排一個光鮮的人生,而是尊重他,給他自由,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賣慘型人格
永遠讓孩子活在愧疚中
前段時間刷到的一條熱門視頻。
飯桌上,媽媽做了一道蝦,但媽媽只夾蝦頭吃。
女兒夾起蝦肉就要往媽媽碗裡放,媽媽卻一口拒絕了:“我不愛吃那玩意,一共也沒多少,我就吃點蝦頭就行了。”
女兒不解,盤子裡不是還有很多嗎?
“那不是吃一塊少一塊嗎?好的都留給你們就行了,我就吃點你們剩的就行。”
見女兒不吭聲,媽媽又說道:“我不都是爲了你,要平常我自己在家能吃這麼好?能買蝦嗎……”
短短1分鐘的視頻,滿滿全是窒息。
評論區,更是一片共鳴:
這些熱衷於賣慘的父母,只想着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卻沒有想過,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究竟有多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就曾有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層級,就類似於手機電量。
其中在負能量等級中,排在最後一位,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其次則是“內疚”。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經常感到羞愧和內疚,會嚴重摧殘他的的身心健康。
喜歡賣慘的父母,就像是田間的水蛭,會一點點吸食掉孩子的內心能量,讓他一生活在痛苦和煎熬當中。
打壓型人格
永遠難以認可孩子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父母?
他們習慣性地打壓自己的孩子,因爲怕孩子驕傲,不管孩子做什麼,都會不停地否定他。
在《涼子訪談錄》中,有一個患上抑鬱症的女孩。
她小時候成績一直是中等,但媽媽期待很高,所以經常打擊她。
一次數學考試中,她好不容易考出了97分的成績。
她滿心歡喜地跑回家,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結果媽媽冷漠地反問她:“還有3分去哪了?”
那一刻,她像是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類似的場景有很多,不管她做什麼,永遠都難以得到媽媽的認可。
慢慢地,她變得很自卑,很畏難,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什麼也幹不好。
工作之後,老闆瘋狂地PUA她,可她卻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
她只能對內攻擊,把所有的事情都歸結於自己太沒用,結果一步步陷入抑鬱。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個持續被否定的人,無異於時刻在接受法庭的審判。
經常貶低和打壓孩子的父母,就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行”,最後只會吞噬孩子的自信,澆滅孩子的熱情。
著名心理學者丹尼爾·J·西格爾說過:“孩子需要被欣賞和珍視。”
父母越是不吝嗇鼓勵和讚美,孩子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更加自信、陽光。
平常請務必多和孩子說說這幾句話:
你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溫暖是力量,更是他們向上生長的底氣。
忽視型人格
永遠讓孩子活成孤島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被父母忽視是什麼感覺?”
一位用戶的回答格外扎心:“那種感覺就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明明父母雙全,卻感覺自己活得像孤兒,無人理解。”
多少孩子,看似家庭和睦、獨立健康,其實海面下的冰山從未消融。
14的女孩小林,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
她從初二開始遭遇了校園暴力,曾被人放學後堵在廁所裡威脅,文具盒裡的鉛筆也被人全部掰斷。
可每次當她想跟媽媽訴說自己的遭遇時,媽媽卻根本沒有興趣聽,還敷衍2句“你離他們遠點不就好了!”
她只能一個人躲在被窩裡默默地哭。
女孩的小姨曾給她送了一條小狗,女孩把它當作心靈寄託,媽媽卻以學習爲重趁她不在送走了。
在女孩一次次的需求被無視,一次次的委屈無處宣泄之後,她的心墮入了黑暗,多次自殘,想要結束生命。
多少父母以爲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就是愛,卻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需求。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寫道: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爲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地關注作爲燃料。”
每個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被父母看到、理解。
所以,請一定及時迴應他的情感需求,時刻關注他的情緒。
父母的迴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它就像一縷光,照亮着孩子的世界。
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爲人父母,我們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環境,更有責任讓孩子遠離這些“有毒”的人格。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那就請牢記:
指責換不來溫暖;
控制不是真正的愛;
賣慘讓孩子在愧疚不安中長大。
打壓會吞噬孩子的自信;
忽視會讓孩子的世界充滿黑暗。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養出眼裡有光,身心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