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親人之間的距離

這次過年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說有些人靠“春節”治癒一年,有些人靠半年時間治癒“春節”。

對一部分人來說,家庭並不是港灣,而是風暴的源頭。

就像我最近在追的劇《煙火人家》裡,女兒馬思純受不了母親徐帆的管教和約束,好不容易能夠把滿腹的委屈、不滿、無助、無奈說出來。

得到的不是撫慰,而是疾風驟雨般的爭吵,是”啪“一個耳光。

央視一套+騰訊視頻在播,按頭安利大家去看

你以爲母親不愛女兒嗎?鏡頭一轉,母親眼角又噙滿淚花。

這種”彆扭的愛“,是中式親子關係的精準寫照,也恰恰是《煙火人家》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地方。

“瘋媽”也是家庭受害者?

徐帆演的孟明瑋,是個不討喜的媽媽。

她像絕大多數家長那樣,對唯一的女兒傾注了所有心血,盼着她出人頭地能夠過上好日子。以“爲你好”之名,做了很多我們劇外人看來都很煩躁的事。

比如工作,孟明瑋看不上女兒李衣錦在兒童劇院的工作,她希望她能早點回家,爲此,她甚至託人爲女兒找到一份老師的工作。

符合“穩定又體面”的世俗標準。

至此還只能說是操心女兒,可她在李衣錦不同意以後,卻自作主張直接打電話到兒童劇院,想幫女兒辭職。

這份愛明顯就“過界”了,沒有哪個兒女遇到這種事能開心的。

除了工作,父母還愛插手的,就是婚姻家庭。

李衣錦快三十歲了還沒成家,孟明瑋自然急得不得了,到處發動周邊的資源,想幫女兒相親。

不堪其擾的李衣錦弄了一出“假男朋友”的拙劣戲碼,孟明瑋卻信以爲真,又開始張羅起兩人的婚事。

這種沒對象就催相親,有對象就催結婚,結了婚催生娃,娃大點又催二胎的戲碼,簡直太熟悉了,所有的爸媽都彷彿有這麼一套“標準流程”。

劇裡的李衣錦覺得壓抑,劇外的我們看着也不好受。

但《煙火人家》能讓我持續追下來,絕不是因爲刻畫了一個這麼生動形象的媽,它還展示了“瘋媽”的另一面——其實她也是家庭的受害者。

孟明瑋沒上過大學,不能像兩個妹妹那樣在職場上開疆拓土,身體上跛腳的缺陷,也讓她有些自卑。

而孟明瑋的母親喬海雲則是一位雷厲風行的廠長,出於對大女兒的愛護,將孟明瑋許配給老實巴交的工人李誠智。

可惜兩人的婚姻沒有愛情作爲築基,一路搖搖晃晃。人到中年,兩人甚至都懶得在外人面前裝恩愛。

平時回到孟母家,李誠智不是捧着手機就是拿着耳機,人爲製造一條看不見的楚河漢界,橫亙在眼前。

她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雙雙被壓縮得很小很小。

伴侶給不了她穩定的幸福,也沒有職場成就感讓她振奮,她便把一切精力都寄託到撫養女兒身上。

這種“孤注一擲”般的撫育,必然會出現問題,孟明瑋那澎湃的母愛,脫離一定的分寸和限度,沒有找到正確的出口,反而讓女兒感到痛苦。

並且這份愛意也將真正的孟明瑋淹沒,她的名字前面總跟着一連串的前綴——女兒、妻子、母親,逐漸退化成面目模糊的家庭主婦。

“瘋媽”不是天然就瘋的,比起話題式的刻畫母親,這種對她人生經歷的複雜呈現,反而讓這個人物在不討喜的同時,也擁有了所謂的“悲劇”色彩。

在我們抱怨原生家庭難受的同時,媽媽們,可能也正困於她們的“原生家庭”裡。

那份我們覺得“彆扭的愛”,未嘗不是她們在擰巴的人生裡,捧出的唯一真心。

如何接納家人“彆扭的愛”?

我常常代入女兒視角,想看李衣錦面對這樣一份“彆扭的愛”是如何破局的。

所以當她覺得疲憊不堪,直接寫下欠條,像哪吒“割肉還父”那樣,以還清所有撫養費的名頭,換來母親之後不要再過多管束自己時,我特別能理解。

多少人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

孟明瑋的反應也可以預料,憤怒、不解,撕毀欠條後再離去。

可爭吵過後呢?這個原生家庭沒有糟糕到必須徹底切割,李衣錦不耐煩媽媽管教的同時,她也深深愛着自己的媽媽。

她主動打電話給姥姥詢問近況,聽着電話那頭扯着嗓子大聲講話的媽媽聲音,她會心照不宣地明白,這是一種“破冰”的信號。

打斷骨頭連着筋,儘管爭吵無數,兩人心裡也默默爲對方保留重要位置,割捨不斷對彼此的在意。

當母親生氣離開,李衣錦也會難受地喝酒買醉,她不知道怎麼接住這份“彆扭的愛”,但她知道,自我是不能折損在家庭裡的。

於是她打破自我貶低的枷鎖,重新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她剪掉了象徵乖乖女的長髮,換成一頭利落的短髮,勇於嘗試那些未曾試過的風格,從內到外煥然一新,迎接更廣闊的世界。

她以一個成熟的“自我”,重新來感受這個世界的洗禮。

這是社會給予她的長大,而這場生長也讓她從那個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小女孩,開始領悟人與人之間關係更深層次的東西。

孟家老三孟以安說過一句特別現實的話,“沒有十全十美的母親,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女兒”。

李衣錦嫌棄孟明瑋嘮叨、控制慾強、愛攀比,孟明瑋何嘗不討厭自己女兒的叛逆和不服管呢?

愛可以起到關係的潤滑作用,但卻不能填補沒有的空缺。

母女之間的矛盾需要的不是即刻處理,而是在漫長的時間裡,由雙方成長帶來的一刻理解。

當孟明瑋終於在婚姻中攢夠失望,決定離開這所困住自己的牢籠,也是因爲李衣錦主動問了她,“你想離開嗎”。

那句“不管怎麼樣,有我給你撐腰”,纔是母女兩人真正和解的時候。

從對抗走到和解,從矛盾到互補,微妙又複雜的母女之情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但彼此的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無聲的擁抱都能抵得上千言萬語的力量。

那份“彆扭的愛”,長大的女兒也終於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去接納和改變。

結語

當然,作爲一個家庭羣像劇,除了這對寫實的母女,還有其他人的身影,也是家人的努力,才讓兩人達成了和解。

比如大家長喬海雲,就是家族中的“穩定器”。立下了大年三十,孟家的女兒即使結婚,也要回孃家和家人團聚的“鐵規”。

看似不近人情的規矩,其實是爲了體諒年輕時在婆家受欺負的孟明瑋,是對家裡女兒們的關心和愛護。

還有老是和孟明瑋吵架攀比的老二孟菀青,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的博士閨女。但嘴上再花花,真遇到問題時反而並不推諉。

她看出大姐孟明瑋在經濟上的窘迫,沒有選擇當面拆穿,而是用教孟明瑋手機轉賬爲藉口,不動聲色把錢塞進大姐的口袋裡。

還會與時俱進更新大姐的愛情觀

他們像極了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親戚,或許小事小節前常常“較真”,但在大是大非下絕不含糊。

改編的原著名是《她和她的羣島》,我特別喜歡,很精準地寫出了“我”和親人之間的距離。

親人就像羣島,彼此獨立但又緊密相連,海底陸地讓親人血脈連在一起。

當“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困擾,你可以遠離,躲進自己的小小陸地,但只要愛存在,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海面之下你們彼此從未遠離。

這部劇的好處也在於,每個人都在自我修正:修正人生道路、修正情感關係處理、修正家庭的秩序。

最後實現救贖自己也救贖他人。

-今天次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堅果&甜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