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領域迴歸理性 藝考熱才能降溫

在今年的藝考大軍中,剛滿18歲的首批“00後”成爲“主力軍”。據媒體報道,“00後”趕考不僅時尚感、藝術感十足,而且“豪氣十足”,有的考生學藝半年花費40萬元,趕考7天預算兩三萬元。不少專業都是百裡挑一甚至幾百裡挑一,一些專業則就業前景堪憂。(2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經濟越繁榮、社會越安定,對文藝類產品的消費需求就會越旺盛,相應的,文藝領域的從業者也就會越多。進入文藝領域,最便捷的途徑自然是通過藝考進入專業高校進行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千軍萬馬擠藝考的“獨木橋”,其實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

當然了,藝考熱出現的必然性,並不代表文藝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就具有合理性。

比如,一些明星演出或做活動的報酬動不動就以“天價”計,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有炒作的、虛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從經濟學上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也說明文藝領域市場的從業者的整體供給還是偏少,無論是優秀的、知名度高的,還是普通的從業者,都相對過少——供給偏少、需求過旺,就會拉高價格。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更何況還有預期中的成名成腕後的豐厚的收入在那裡作爲誘惑,吸引衆多家庭將孩子推上學習藝術之路,吸引衆多考生投身藝考大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動不動就幾千人爭搶幾十個名額,動不動就花費十幾、幾十萬上各種輔導班,這樣的熱度和花費裡邊,有多少急功近利的盲目衝動在裡,其實是可想而知的。

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習者過好自己的生活。任何專業的學習,包括藝術的學習,都應該是這樣。所以,藝考熱降溫的基礎,是對藝術的學習迴歸理性,讓藝術的學習不再承載太多成名成腕的夢想甚至是幻想,而是以提升審美能力、增強審美情趣,提升自我修養,更好地過好一生爲目的。

很多領域的市場在經歷過一段時期的非理性追捧之後,都出現了一個逐漸迴歸理性的過程,藝考以及與之有關的培訓、演藝等市場也一定會出現這樣一個迴歸。實際上,一些文藝類專業已經出現就業前景堪憂的現象,這其實就是逐漸向理性迴歸的信號。希望迴歸的過程也能保持理性,不要大起大落,不要從熱捧到少人問津——這對文藝領域的發展同樣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