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榭》:以小製作造就高品質|專訪導演張楠

從已收官的《夢華錄》《星漢燦爛·月升滄海》,到激戰正酣的《沉香如屑·沉香重華》和《蒼蘭訣》,2022年的暑期劇集市場堪稱是各類古裝題材作品的天下。然而在一衆大製作的古裝劇作中,一部既沒有明星陣容,也沒有過多宣傳的“小而美”古偶劇《聞香榭》,卻憑藉其高質量的內容收穫到不少觀衆的關注。

這部自8月11日起在搜狐視頻開播,改編自海的溫度同名小說的古裝玄幻輕喜劇,主要圍繞制香坊“聞香榭”展開,講述了隱於人世三百年的鯉魚精婉娘,與自己幾世的“孽緣”主方家大少爺方沫之間一系列甜虐交織的故事。開播至今,#聞香榭戀愛內卷古偶##直球式戀愛能有多香#等全網熱搜超過23個,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也達到近2億。《聞香榭》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古裝劇“戰場”中,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無論故事內容、畫面質感還是服化道具,該劇的每個環節、每處細節都飽含着主創團隊的匠心與努力。在劇集熱播之際,影視產業觀察專訪了《聞香榭》導演張楠,與他聊了聊這部高品質小成本網劇背後的創作方法論。

在導演張楠看來,無論什麼題材類型的作品,作爲“一劇之本”的劇本都是制勝的關鍵。只有故事內容足夠精彩,才能在第一時間牢牢抓住觀衆的眼球。而《聞香榭》中潛藏的童心和青春熱血,深深打動和吸引了他。“在看到《聞香榭》這個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是一部愛情童話。”

劇中人身上都帶有熾熱真誠的少年感,有時會爲了一個特別孩子氣的目標,或者特別中二熱血的信念去拼搏。女主婉娘爲了使方沫快速找到真愛,散發出至純至淨的“愛別離”香,派他去閒情閣收集姑娘的貼身之物。男主角方沫爲了留在聞香榭求得腐雲香救自己的奶奶,與同來求香的柳中平比賽清庫存;在得知婉娘要去邙嶺取石花時,也甘願冒險與她同往。

“可能在很多成年人看來,這些人物的舉止會顯得有點幼稚,”張楠分析道,“但我覺得每個成年人隱藏的童心都會接納關於愛的莽撞和直接,這一點大家一定是相通且有共鳴的。並且我在其中看到了人物的良性成長,這是很關鍵的。經歷一場故事的冒險,最終一定要洗盡鉛華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那個人,這樣的人物纔有人性的弧光和存在的意義。”

儘管這是一個帶有玄幻色彩的故事,但張楠在創作過程中卻沒有構建過於宏大複雜的世界觀,也沒有對人物進行過多拔高,而是儘量將其由懸浮的空中拉近地面,在人物刻畫和情節塑造上融入更多煙火氣,爲觀衆打造一場唯美的現實童話。

“我們的體量不適合構建神話體系,更適合把愛情融入我們熟悉的生活邏輯和體驗之中,注入現代感。同時保持一個平衡:在描繪比生活高八度的浪漫愛情時,不讓觀衆產生過多的戲劇間離感。”導演張楠用“超越現實但不脫離生活的夢幻感,被呵護的安全感,最初對愛情的期待感”來概括形容《聞香榭》。

《聞香榭》中不管是嘴硬心軟、隱於人世三百年的鯉魚精婉娘,堅強正義、善於伏妖驅鬼的靈境門弟子蘭澤,還是單純善良的方家少爺方沫、方玉仁,他們都像實實在在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會因被欺騙生氣難過,會因誤解心懷愧疚,也會被溫暖和愛所感動,每個人都真實、平凡又各具閃光點。“我發現觀衆會對劇中人物有更多認同感,包括他們會對人物間的關係展開討論,說明劇裡的這些人物真正打動了大家,這其實是一個導演最想看到的。”

在快節奏的輕鬆氛圍中,《聞香榭》也把劇情進一步拉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展現着家庭的溫暖力量。比如方家兩個少爺與方老太太之間的血脈親情,婉娘與文清、黃三幾百年來如家人一般的互相關照,這種家庭的連接和歸屬感,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東西,也是張楠希望通過作品傳遞和表達的價值理念。

熱血而溫暖的童話故事中,自然少不了浪漫美好的愛情元素。作爲一部古裝偶像劇,《聞香榭》在甜蜜愛情的描摹上也頗下功夫。男女間的關係純粹直給,沒有爲了劇情進展刻意營造誤會和曖昧。方沫直接以“結親酒”表白婉娘,對公孫玉容的“綠茶”行爲毫不在意,婉娘也在方老夫人勸她離開時大膽直言“我愛方沫”。霸氣老闆娘和直球小奶狗的雙向奔赴,讓不少觀衆大呼上頭。而副CP蘭澤與方玉仁也在日漸相處中慢慢看清彼此的心意,憨憨少爺和捉妖道士甜逗有趣的情感線也正緩緩開啓。

固然直接,但劇中人物間的感情卻是在層層鋪墊和循序漸進中誕生出來的。主人公們從相知到相愛,中間歷經磨難和成長,彼此尊重與理解,才最終走到一起,而非刻意撒糖來加快節奏。張楠在採訪中提到,這種自然直接的愛情行進方式,更符合現代觀衆對情感關係的接受程度,觀衆也更喜歡這樣的“直球”打法。

“真正的甜應該是有厚度的。”張楠表示,“我們需要自然而然的愛,然後纔可能地久天長。如果上來就無邏輯的擁抱親吻,爲了甜而甜,尤其在一部古裝戲中過度強調身體接觸,就會讓人跳戲。觀衆會覺得這種舉動莫名其妙,我自己看了都不舒服。”

近些年來,張楠發現觀衆的審美水平和對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更加註重品質,甚至連光線和調色等技術層面的細節都格外關注。所以團隊在《聞香榭》的整體創作上付諸了大量心血。從劇本打磨到現場拍攝再到後期製作,每個環節都在有限的條件內做到極致,力圖打造出高水準的“小而美”劇作。

自開始籌備到最後成片,《聞香榭》耗費了近兩年時間。據張楠透露,劇本在最初給到他之前,就已經進行過精心修改,後來爲了使劇情節奏更加充實緊湊,搜狐總製片人卞亮、製片人聶鑫又帶領團隊與張楠導演一起對劇本進行了多番調整,才最終投入拍攝。

雖是一部小製作網劇,但《聞香榭》的主創團隊卻集合了業內多位擁有大劇經驗的專業人士。劇中的攝影指導曹永強,曾在《寂寞空庭春欲晚》《有翡》等劇作中擔任攝影一職;道具老師李會平,曾爲《甜蜜蜜》《狙擊手》等電視劇進行道具設計;剪輯指導張月曾經擔任《一千零一夜》《幕後之王》《從地球出發》等多部重量級影視劇的後期總監及後期導演;還有動作導演於小華,配音導演陳家恆、吳月婷,燈光指導郭耀升,造型指導王海婷,美術指導王一凡,作曲及原創音樂翟佳團隊和王月陽團隊,視效張可成,錄音指導張喚豹,調色羅立全等一衆主創,也均有相當豐富的大劇創作經驗。

故而《聞香榭》中貼合人物的服裝造型,精緻華麗的制香工具,古色古香的室內置景和電影質感的畫面呈現,以及明快流暢的剪輯手法等,都給觀衆帶來了絕佳的視覺體驗。“主創人員裡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和合作夥伴。”張楠告訴記者,“我作爲其中大劇經驗相對較少的一個,特意邀請他們來同我一起把這個小而美的作品拍好。小戲要大打,這個項目更像是一次不計成本的拍攝,我們大家彼此信任,如今的成片質感也非常令人滿意。”

整體創作週期雖然長達兩年,但是由於疫情緣故,《聞香榭》的現場拍攝時間壓縮到僅有一個月左右。彼時正值寒冬,劇組每天幾乎從早拍到晚,拍攝長達十幾個小時,且有90%以上都是實景拍攝。回憶起當時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張楠至今依舊印象深刻。

在拍攝邙嶺那場與藤蔓的打戲時,因爲場地環境狹窄,多數時間只能依靠單機位拍攝。並且由於景的時間較爲久遠,多處漏光,所以每次布完光後都要重新調整置景,視效信息的採集也異常困難。再加上承重有限,拍攝人員只能以小分隊的形式交替進行。

更可怕的是,半天時間內要完成10頁紙的拍攝量,並且是文武戲結合,演員重場感情戲亦夾雜其中。由於效率較低,中間還曾短暫停機,張楠帶着主創重新梳理所有問題,及時調整拍攝方案,才最終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拍攝。每個問題對於團隊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驗,但是好在有大家齊心協力的付出,才使得這條遍佈荊棘的道路,最終化爲坦途。

對於劇中演員的表現,張楠也不吝誇獎。“我們這部劇的主要演員都很年輕,但是他們努力好學,有不輸大演員的敬業精神,很好地詮釋了我心中的角色的樣子,真誠而又靈動。”

除了主創團隊的共同努力,作爲出品方與播出平臺的搜狐視頻也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他們給了我很好的劇本和策劃團隊,同我們一起沒日沒夜的打磨這個故事。我與製片人盛寧的團隊也曾多次合作,他會盡最大努力保證我的現場拍攝和管理,讓我心無旁騖地去創作,這種安全感對導演來講很重要。”張楠說道,“而且這是我第一次拍網劇,搜狐能夠把這個機會給我,團隊能夠信任我,我覺得非常榮幸和感激。”

說起首度執導網劇作品所留有的遺憾,張楠也坦誠地迴應,“影視創作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我的很多想法在《聞香榭》中都已經得到實現,但是如果有再多一點時間,在一些鏡頭畫面和關鍵場次的處理上,還有人物魅力的展現與釋放上,我覺得還可以做的更好,希望能有機會在下次創作中完善和提高。”

陳正道執導的懸疑劇《摩天大樓》,馮小剛執導的現代劇《南轅北轍》,路陽執導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電影導演拍劇”似乎成爲了近兩年影視行業內討論熱烈、備受關注的話題。不少觀衆對此表示質疑和反感,甚至用“降級”來形容這種現象。

其實在拍攝《聞香榭》之前,張楠也大多深耕於電影領域,特別是科幻題材。他執導的電影《伊阿索密碼》和科幻短片《最後十米》,分別獲得了波蘭中國電影周最佳長片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太新媒體單元最佳短片。由他執導的科幻片《機械畫皮》,更是成爲了國內首部破千萬分賬的網絡科幻文藝影片,還拿到了光年杯最佳編劇獎。

他與多位藝術家及實力派演員謝芳、呂中、李明啓、田華、馬蘇等合作的豆瓣高分電影《一切如你》,也曾奪得多項國際大獎,還進一步把中國人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同江蘇衛視合作製作的科幻劇集《從地球出發》,更是多次打破55城同時段收視記錄,並獲得廣電總局年度創新創優大獎。

不過在張楠看來,電影與劇集並不存在難易和高低之分,二者處在完全平等的位置。雖然它們處於不同賽道,在敘事節奏、社會屬性和目標受衆等方面也確實存在差異,但是其本質都是通過鏡頭來講故事,對內容的高品質要求也是一致的。

“我覺得電影導演拍電視劇或網劇並不是一件壞事。”張楠分析稱,“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電影導演拍攝效率不高,只顧個人表達而不注重電視觀衆的需求,其實這是一個小的誤區。每個合格的導演都會保證作品藝術性的完整度和生產的安全性,同時還會兼顧觀衆的審美情趣,無論拍電影還是電視劇。”

而且電影的一些拍攝經驗反而會在拍劇時對導演有所幫助,比如氣氛的營造,鏡頭嚴格的邏輯和調度,對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包括對畫面審美的把控等。從觀衆現在一直要求電視劇有電影質感的大方向上來看,張楠認爲這反倒是一件好事。

然而無論電影還是劇集,讀懂觀衆,拉近他們與角色的距離感是張楠一直以來致力於達成的目標。若是仔細回看他的作品,會發現其中總有人物眼睛直視鏡頭的表演畫面。這並非他刻意爲之,嚴格來講在影視作品中很少有這樣的鏡頭語言出現。但他覺得演員通過眼睛與觀衆溝通,打破戲劇所帶來的間隔感,最能讓人產生共鳴。

“不管是電影熒幕,還是電視、電腦或手機屏幕,無非都是一個框的概念,當我們打破這個框的界限,讓人物能夠穿透影像跟大家對話,這是非常純粹和浪漫的。我不知道這種鏡頭的運用算是習慣還是特點,但這種意識一定會是我未來要去保護和發揚的東西。”張楠說道。

聊起對於外界的評價,張楠表示不論好壞他都照單全收。那些好的建議與評論,會成爲鼓舞和激勵他向前走的動力,而那些尖銳甚至有些刺耳的話,他也看的很淡然,更坦言特別能夠理解。“你拿自己拍攝的作品去面對市場,就要敢於接受考驗。片子是好是壞,難道還不允許人家說嗎?再說你佔用人家那麼長時間,大家就算不喜歡罵罵你又有何妨呢?好的我們繼續發揚,壞的努力改正就好了。”

從早前的電影創作,到此次的網劇《聞香榭》和不久前百度虛擬人CG廣告(葉悠悠、林開開)的製作,各種類型、平臺和渠道的內容張楠都有所嘗試和涉獵。即便已經擁有多部獲獎作品,可他在影視行業中依舊以學習的心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着。在北美拍片和學習的經歷,讓他更能以開放的視野去看待創作,其嫺熟的電影視效技術和攝影剪輯技術,也使他在藝術表達上更加成熟。

張楠從來沒有給自己框定界限,也不排斥任何題材與內容,相較於打造自己的特點,他更希望能在行業中成爲一個“沒有風格”、不被定義的導演。

— THE END —

作者 | 王雪寧

主編 | 彭侃

排版 | 欣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