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2024,我們共同鐫刻這些文化印記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回首2024,總有記憶鐫刻在時光深處、根植於大衆心中,那是我們珍藏的文化印記。

這一年,我們見證了北京中軸線和中國春節申遺成功、《黑神話:悟空》引發海外“中華文化熱”、“China Travel”(中國旅遊)爆火,見證了中華文化不斷“出海”“出圈”,引發世界關注……

2024年,我國重大考古項目取得新進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文旅消費熱力涌動,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文明“密碼”不斷破譯

3月22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羣、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羣、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等入選。這些考古新發現,以更加鮮活的筆觸生動展示了泱泱中華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明。

12月26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河南省洛陽市二里頭遺址、山西省昔陽縣鍾村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夏商時期的中華大地,久遠而神秘。從二里頭到殷墟再到三星堆,文明的火光在時空中留下歷歷光彩。一系列新發現、新進展,令考古工作者備受啓發。

■文保力度持續加大

2月26日,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這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在這裡,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舉世矚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發展的手工業等,共同構築了早期中國的華彩篇章。

當地時間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一條跨越7個多世紀、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見證着中國都城營建傳統的壯美秩序。熙熙攘攘的人羣走在北京中軸線上,感受着對稱佈局的建築之美,也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升騰的城市活力撞個滿懷。

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春節成功申遺,再次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再次體現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1月29日,在哈爾濱伏爾加莊園,銅梁火龍隊的隊員表演銅梁龍舞。(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12月5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通過評審,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這些遺產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中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爲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2024年是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週年。通過20年實踐,中國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國情、又與國際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

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包含3610個子項)。

非遺,這張中華文明“金名片”,將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旅消費熱力涌動

“爾濱”點燃冰雪激情,“阿勒泰”展現人間仙境……從“文旅熱”到“China Travel”,2024年,一系列熱詞透視文旅消費熱力涌動。

憑藉冰雪遊火爆“出圈”,哈爾濱一躍成爲“頂流”城市,被稱爲“被流量喚醒的城市”“互聯網打造的5A級景區”。2024年元旦假期,“爾濱”創紀錄實現旅遊收入近60億元。

當下,“文旅”正被重新定義:不再只是觀光遊覽,而是致力於爲遊客提供各種美好瞬間。3月,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讓人們重新認識甘肅這片山川壯麗、物華天寶的土地。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紛紛踏上甘肅之旅,爲甘肅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與留量。

針對不斷上漲的客流,當地政府部門創新拓展“天水麻辣燙+”多元服務模式,通過更新城市基建、提供志願者服務、開通麻辣燙公交專線、設置外地旅遊車輛臨時停車點、舉辦麻辣燙“吃貨節”、推出景區優惠政策等舉措,提升保障服務水平,滿足遊客需求。

此起彼伏的文旅局長喊話,政府大院敞開大門迎接遊客,民衆自發組織愛心車隊迎來送往,社會各方爲遊客送上特產和紀念品……網上流量變成客流量,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有效聯動、居民和遊客的真情互動。數字經濟向線下延伸,讓傳統旅遊業呈現新業態,展現新活力。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網絡劇《我的阿勒泰》播出後,劇集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區也迎來客流高峰。

阿勒泰地區文體廣旅局提供數據顯示,2024年5月,當地接待遊客415.03萬人次,同比增長60.81%;實現旅遊收入36.53億元,同比增長88.25%。

此外,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推出一批文旅新玩法、新場景,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遼寧省博物館“簪花”系列手作飾品開年引發購買熱潮,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的火爆從夏天延續到冬天,蘇州博物館“蟹黃黃”玩偶近來吸睛無數……2024年,“爆款文創”成爲最新“流量密碼”。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意識到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開始樹立品牌形象、打造本館特色IP。文創產品持續“破圈升級”背後,是博物館不斷拓寬邊界的探索,是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更是文化產業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文化符號“出圈”“出海”

以中國神話故事爲背景,以古建築、塑像、壁畫等景觀爲藍本,配樂大量採用古箏、鉢、梆、鑼等民族樂器,融入陝北說書等非遺文化……2024年8月,首款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一經上線,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話旋風”。

“在品質、技術和圖像標準上,我們要用世界級的水準講一箇中國故事。”《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說。

“悟空”出圈,也帶火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推出更多承載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產品揚帆出海,也讓更多的外國人愛上中國文化。

“峨眉派女子功夫團”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下拍攝的視頻《巴黎中國紅》,將武術表演與古箏演奏相結合,把峨眉武術和傳統樂器帶向世界舞臺,海內外全網超6億次觀看。

中華文化不斷“出圈”“出海”,“China Travel”入境遊也在持續火熱。

國家移民管理局12月17日宣佈,即日起將過境免籤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爲240小時(10天),新增21個口岸至60個爲過境免籤人員入出境口岸,過境免籤的外國人可以在24個省(區、市)允許停留活動區域內跨省域旅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熱情友善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開放包容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我們歡迎更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看見中國、感受中國、瞭解中國。”12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說。

編導:韓依格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