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市集商機大 政府應扶植

臺北市政府在西門紅樓打造文創基地後,市集文化逐漸茁壯、成長。圖爲紅樓文創市集。(黃敬文攝)

文創市集近年在臺灣風行,經濟效益隨市集特色與地點有所不同,不僅無法計算產值,也難以構成產業鏈。學者認爲,文創市集屬非正式經濟,須靠政府策略扶植,讓攤主逐步建立品牌提升規模,才能轉化爲正式經濟。

據舉辦文創市集的策畫廠商推估,臺北市週末假日每天至少有20場文創市集,以松山文創園區爲例,週末每天有40攤,1天營業額約20萬元,週休2天就可進帳40萬元,1年產值上看2000萬元,經濟效益不容小覷。

文創市集不僅帶來商機,也帶動地方觀光發展,臺南市森山市集每年均吸引超過2萬人次參加,使週末原本就不好訂房的市區住宿更一房難求,在臺南舉辦大型市集引進的觀光人潮,約可提升1至2成以上住宿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海」音樂會和市集活動期間,周邊民宿也非常搶手,民宿業者說,只要主辦單位宣佈活動卡司及場次,當天就涌入訂房電話,不到1周就全被訂滿。

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形容文創市集就像「文創品牌海選」,不但可讓個人創作在市場試水溫,也可藉機練兵,調整創作與市場對接,逐步學習成本、人力、財報、線上線下管理。

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學系教授邱詠婷認爲,文創市集比較像是非正式經濟模式,年輕人透過文創市集創業,可以不用負擔高租金,但後續政府還是要策略扶植,投入資源鼓勵並創造多元的土壤讓創業者生根發芽,逐步升級商業規模,最終才能創造經濟效益,進入所謂「賺錢的產業鏈」。

文化部表示,去年補助12縣市政府所提地方文化創產業發展計劃,總補助金額計2100萬元,今年補助15縣市政府共2128.8萬元,目前多數縣市皆已發展出著名文創聚落及市集。爲支持微型文創業者,自前年起對16至22歲青少年發放文化幣,也將文創市集納入,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65場次市集適用文化幣,文化幣使用金額逾7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