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技術護航新型電力系統

近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華北分部聯合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監測技術,成功完成華北地區受2023年洪災影響約200公里超高壓、特高壓輸電線路地表形變綜合監測分析任務,爲今年電力迎峰度夏提供堅實保障。

此次綜合監測分析是對傳統人工巡檢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基於SAR衛星監測技術的綜合應用,顯著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準確性,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使災害預防與響應機制更加高效智能。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華北分部生產技術部設備處處長劉健表示,此次監測分析任務充分發揮了SAR雷達主動遙感、穿透雲層、覆蓋範圍廣、形變監測精度高、人力成本低的優勢,實現對輸電通道全方位、大範圍、多時相精準形變監測。通過對線路區域全面分析與風險評估,不僅有效排除了當前隱患,保障迎峰度夏期間輸電線路安全運行,也爲未來防汛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技術儲備。

衛星技術以其獨特的覆蓋範圍、時間同步精度、應急通信能力和對智能技術的支持,爲構建靈活、可靠、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空間技術應用中心主任劉偉東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爲電力系統提供高精度的時間同步服務,這對於確保電網中各種設備操作精確同步至關重要。

衛星技術還具有廣域覆蓋的監測能力,幫助電網企業實時瞭解全網運行狀況,進行廣域災害監測、負荷預測、資源優化配置,特別是在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後,對平衡供需、保障系統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衛星技術可支持智能電網數據採集、分析和決策,實現電網自動化、智能化運行。長遠來看,衛星通信還能支持跨區域乃至跨國能源調度與交易,促進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

目前,我國電網領域衛星技術應用正快速發展,成爲電力行業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並逐漸展現出多元化和深度整合的趨勢。

衛星通信技術被用於電網通信盲區。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已成功驗證了低軌衛星在電網通信中的有效應用,解決了大流量監控信息回傳問題。

電力部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電網設施定期巡檢,尤其是在難以到達或環境複雜區域,有效降低了作業風險,提高了巡維頻次和效率。同時,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技術綜合應用,推動了電網數字化轉型,實現了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了電網智能化水平。

“衛星技術應用爲電網領域帶來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杜偉說,一方面,通過衛星實現遠程監控與管理,減少人力巡檢需求,降低了運維成本;衛星通信提供的即時通信能力縮短了故障發現與修復時間,減少了停電損失,保障了供電連續性,對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都有顯著正面影響。另一方面,衛星技術使偏遠和農村地區電力供應更加可靠,縮小了城鄉電力服務差距。

記者瞭解到,在電力領域推廣衛星技術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是成本問題。衛星系統建設和運維成本相對較高,特別是對一些小型電力企業或發展中國家來說,初期投資可能成爲障礙。二是技術融合難度。將衛星技術與現有的電力信息系統無縫集成,這涉及複雜的系統設計和技術標準統一。三是安全與隱私。衛星通信的安全性、數據加密及防干擾能力需進一步加強,以防黑客攻擊和信息泄露。

對此,專家表示,可制定相應扶持政策,提供資金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電力企業、科研機構投入衛星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衛星通信與電力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推動技術標準國際化,確保系統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同時,建立健全衛星通信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採用先進加密技術和安全協議,保護電力系統數據安全。 (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