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文化發展裝上新引擎——新時代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紀實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孫明源

2024年底,作爲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點之一——先農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慶成宮古建築羣正式對外開放。

慶成宮原名齋宮,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曾是皇帝躬耕禮成後舉行慶賀禮儀之處。經過騰退與修繕,曾經長期被用作大雜院的慶成宮煥新亮相,迴歸公衆視野。

其實,早在去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期間,我們在數字世界中,已能一覽這紅牆綠瓦建築羣的皇家氣象——前沿遊戲科技對北京中軸線核心遺產區進行了精細模擬,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再現現實世界的超大規模地形、植被和建築羣。

專家感嘆,數字技術猶如一雙無形的手,跨越千山萬水、穿越數百年時空,拉近了人們與北京中軸線的距離,讓大家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理想都城的壯美秩序與文化魅力。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讓世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中軸”“何以中國”。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兩者互促共榮、深度融合,是推動文化繁榮與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現實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釋放出科技對文化建設支撐作用的潛能,打通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2012年,“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2019年,《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發佈;2022年,《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印發,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3年,《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出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進入落地實踐階段;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今,科技已嵌入文化傳承發展、演繹呈現、交流傳播等各個環節,持續推進文化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

文化和科技相生相伴。科技向善,文化向優,共同譜寫建設文化強國的新篇章。

科技支撐 揭示厚重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科研人員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學科的前沿技術,發掘、分析、還原我國古代遺存,使中華文明探源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出土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的“鄖縣人”頭骨,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考古中的實景三維建模,使“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留下的信息更爲全面、準確。

2022年12月3日,發掘於學堂樑子遺址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被順利提取。它是迄今爲止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爲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鄖縣人”處於歐亞大陸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是東方人類祖先演化發展故事中的重要環節。

學堂樑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之前,兩具約10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在此發現。

不過,3號頭骨更爲完整、更加難得,對它的發掘也更爲精細。發掘時,考古團隊開展了多學科取樣,圍繞人類化石和其他遺存,系統採集了用於年代、環境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等多學科研究的大量沉積樣品。團隊對每個發掘操作層還做了高清晰度的實景三維建模,留存大量發掘圖片、影像與數據資料。

——出土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上山遺址的稻米等遺存,實證了我國一萬年的文化史。植硅體分析證明,我國上山先民是最早開始馴化、栽培和利用水稻的人。

一粒炭化稻米,粒長3.732毫米,粒寬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它很小,藉助展品上方的放大鏡,觀衆才能看清它;但它的意義很重大——這粒出土於上山遺址的稻米,距今約一萬年,是時至今日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米。

約一萬年前,上山先民完成農業革命,開啓了文明進程。“東亞大陸的第一縷炊煙,在金衢的山山水水之間升起。”考古學家這樣說。

2024年5月24日,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段長達10萬年的水稻從野生到馴化的連續演化史。

科研團隊在系統研究現代野生稻—馴化稻的植株、土壤中水稻植硅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水稻野生—馴化的判別標準。

他們利用植硅體分析方法,結合孢粉、炭屑、土壤微形態、粒度、磁化率、地貌調查、考古遺址碳14人口概率密度分析和考古發掘等手段,進一步確認了中國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則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

——發掘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科技手段的運用,讓藏於良渚古城內外的水壩現身,重現古國氣象。

時間回到約5000年前,在太湖流域,一個區域性古國已經出現。

它的都城擁有宮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完善的城市規劃、純熟的稻作農業、等級分明的墓地(含祭壇),以及具有權利和信仰象徵的精美玉器和嚴格的用玉製度……

這就是定都於良渚古城的良渚古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古國的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統。高壩低壩的防禦體系,讓良渚古城及周邊稻田免於洪水侵擾。

治水,在國家的形成和社會複雜化進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科技則爲研究古代治水提供了新的視角。近10年來,考古團隊建立了一套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爲先導,結合環境水利分析,對古代水壩遺蹟進行快速判定的考古調查方法。

隨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深化,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劃分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

——近年來,科技支撐考古不斷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考古學研究的精度,還拓寬了考古學研究的領域。

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

考古團隊藉助環境考古,發現遺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多次發生洪水,復原出夏都山川面貌;通過動物考古,發現遺址內的動物以家養動物爲主,是當時居民肉食的主要獲取來源;利用冶金考古,發現遺址中青銅禮器,說明當時的青銅器生產技術已相當成熟……科技考古的全方位介入,勾勒出夏代先民生活細節。

新疆羅布泊,樓蘭古城遺址。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和中鐵文保科創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數字樓蘭”系統平臺。通過“景觀三維、遺址漫遊、時空變遷、監測保護”四個功能模塊,利用衛星、無人機和地面傳感器技術,實現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樓蘭遺址生態環境因子系統監測與分析。

中國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在該遺址所處的約1500米深度海域,考古團隊首次應用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完成了沉船遺址分佈區域的全景攝影拼接和三維激光掃描;潛水器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採集了大量海底沉積物、底層海水、海洋生物等樣品;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聯合作業的形式,探索出深海考古調查的新路徑、新模式。

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描繪出從涓涓細流到江河匯流、百川歸海的中華璀璨文明畫卷。

相得益彰 賡續中華文脈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也是文保人前進的方向。

——科技爲文物保護創新方法路徑。技術支撐,引領文物保護理念從“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

長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佈最廣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爲守護巍巍長城,自2021年以來,北京建築大學城市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聯合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等單位先後在北京市懷柔區、昌平區開展了長城環境振動災害監測工程。其中,在懷柔區的監測點集成了北斗、小型氣象站和視頻監測系統,實現了多模態的融合監測。

北斗衛星定位、InSAR干涉測量、加速度計振動監測以及氣象監測……基於多種技術手段,科研團隊圍繞長城構建了多模態耦合的形變監測技術體系,能分析出車輛、降雨、風、溫度、雷電等因素對長城形變的影響。

聯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建築大學科研團隊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系統,獲取了350餘公里的明長城高分辨影像,製作了長城的正射影像和實景三維模型,構建了近10公里明長城坍塌、缺失等殘損庫,並建立了深度學習算法支撐的殘損智能化監測模型,能夠自主識別長城的殘損情況。

團隊負責人劉飛表示,今後要持續圍繞長城形變與殘損智能化監測目標,建立長城預防性監測技術方法,爲長城預防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和方法借鑑。

——科技爲治療文物病害開出良方。科研人員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鏈條,爲複雜的文物修復工作提供解決方案。

四川,成都。

電子科技大學的實驗室內,機械臂控制檢測探頭,發出一種特殊電磁波。它穿透眼前已經斑駁的三星堆青銅器鏽層,揭示其內部結構和材料特性的“秘密”。

科研團隊正在利用自主研發的基於真空電子器件的太赫茲近場成像系統,對三星堆青銅器進行層析成像分析。

太赫茲波頻率在0.1太赫茲到10太赫茲之間,能穿透絕大多數非金屬物質。通過時域脈衝在物體內部的多層次反射,我們便可以得到物質的分層結構信息。

這一技術,可以爲三星堆遺址文物進行無損檢測、病害診斷,讓文物修復工作更加精準和高效。

重慶,大足區。

大足石刻身上的“病痛”,有了新的治療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漢龍團隊嘗試將土木工程領域新興的微生物礦化加固技術,應用到岩土文物修復上。

通過大量實驗,劉漢龍團隊驗證了將微生物礦化加固技術用於文物保護修復的可行性,其具有兼容性高、無毒無害、綠色環保、耐候性強的特點,還契合了文物修復“最小干預”“不引入異物”的特殊需求。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在大足石刻等古蹟中得到應用。

——科技爲文物探索“永生”之路。全面、精準的數字化記錄,讓文化遺產得以接續傳承,走過下一個千年又千年。

提及數字化時,敦煌守護人總會拿出兩張對比圖。一張拍攝於1908年,另一張則拍攝於2008年。一百年間,同樣的地點,部分壁畫已經斑駁、脫落。

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爲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吳健透露,近五年來,數字化團隊完成了敦煌研究院所轄的90個洞窟的數據採集,採集面積約7835平方米,三維重建11身彩塑。依託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還在國內多地以及國外緬甸蒲甘他冰瑜寺等文化遺產地進行數字化技術輻射,這也彰顯了技術的廣泛應用價值。

以“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爲目標,數字化爲敦煌這一文化瑰寶注入新的生命力。“數字敦煌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吳健說。

來到敦煌莫高窟的遊客,一次只能參觀8個普通窟。但在數字世界,他們能夠叩開更多洞窟的大門,盡情欣賞衆多高清細節,與絲綢之路上這些中西交融的藝術傑作進行心靈交流。

——科技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光彩,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湘繡的一大特點是“有粗有細,能收能放,着線大膽,其氣自成”,其針法繁雜精妙,傳承難度頗高。爲解決這一難題,湖南師範大學研究團隊潛心攻關,研發了湘繡工藝智能生產系統。

這是一套手工刺繡全過程數字化處理系統。它通過工業面陣相機採集繡娘刺繡過程視頻,再運用圖像/視頻分析算法,自動分析刺繡過程,提取繡針的起針和落針,以及針法長度、粗細、順序等信息,構建起湘繡針法的數字模型,快速智能生成可用於機器生產的繡版文件。

不僅是湘繡,該系統還支持對各種民族手工刺繡單針多針(包括起點、終點、顏色)的數字化採集和數字化轉化,從而實現中國刺繡針法繡法傳承保護的數字化。

與刺繡密切相關的蠶桑絲織技藝,同樣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環節。

市場上最爲常見的是白色蠶絲,它需經過染色加工,才能“變身”成不同顏色製成品。浙江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基因重組和定向選擇,穩定了蠶本身的顏色基因。這種蠶吃的是普通桑葉,外觀上也與普通蠶寶寶沒什麼差別,但可以吐出彩色的蠶絲。

彩色繭繅絲後不需要後期化學染色,可有效減少紡織業對環境的污染。由天然彩色蠶絲生產的產品更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消費時尚,還具有抗真菌、抗氧化、防紫外線等優良特性。

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斷激發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與活力,讓文物和文化遺產留得住、用得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展現出無窮魅力。

珠聯璧合 繁榮文化業態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着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着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提升文化軟實力,要靠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新時代,我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強烈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搶佔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

——科技賦予文化事業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魅力。更多、更優的文化產品供給,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跟廬州家禮文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漢服禮儀,隨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團委員樑秀學鋼筆走筆,向北京舞蹈學院的畢業生學廣場舞隊形變化和動作……

以國家公共文化云爲代表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彙集海量文化資源,讓文藝不再遠離大衆,來到每個人身邊。

作爲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重點建設項目,國家公共文化雲是安全、便捷、權威、豐富、開放的全民藝術普及公共服務平臺。在平臺上,你可以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趕大集、讀好書。這朵“雲”,打通了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提升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基層的豐富性、便利性和可選擇性。

2023年,國家公共文化雲共發佈資源161028條,視頻總時長368479分鐘,全年共推出直錄播活動915場、學才藝課程1311門、青少年美育推廣課62門,推介鄉村網紅182位。

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動下,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加速構建,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正在形成。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產品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務應用持續拓展,越來越多的文化資源實現全民共享。

——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文化產品,正在不斷推動其生產方式、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變革。

截至2月16日20時,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全球票房已達118億元人民幣,成爲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全亞洲首部過百億的影片。

3歲“百億影帝”吒兒在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上一路高歌猛進,背後是整個中國動畫行業的託舉。

《哪吒2》全片特效鏡頭數量已經超過5年前上映的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鏡頭總數。全國138家動畫公司、4000多名動畫人全力奮戰,在現代影視製作工業體系下的精密配合,爲《哪吒2》打造了太多太多“名場面”。岩漿、火焰、瀑布、山體、毛髮、盔甲、淚水……每一個元素,都要精心打磨;每一個燃點,都要震撼而不失邏輯。

中國技術講出了中國神話的驚豔,也讓天馬行空的想象落地爲打動人心、細節逼真的畫面。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也在革新影視作品生產思路和製作流程。

湖南,長沙。

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內擁有全球第一臺視頻超算。視頻超算以國防科技大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飛騰CPU爲硬件基礎,以超算系統的資源管理系統爲軟件基礎,融入雲計算能力,提供視頻處理的基礎計算雲原生服務。

它具備爲超高清視頻應用,提供多租戶按需使用的算力資源調度能力,也爲元宇宙產業提供了算力基礎設施和調度平臺。

吃頓飯的工夫,一條4K廣告片就能渲染完畢。算力入棚、雲上製作、算力調度、AI大模型、大場景視頻快速渲染……視頻超算平臺具備的這五大能力,可按工業流水線的方式,大幅提升音視頻內容產出能力。

——科技拓展舞臺藝術的表達空間,形成新的戲劇敘述方式,給觀衆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和濃度更高的情感體驗。

名畫和舞蹈藝術邂逅,以《千里江山圖》爲靈感的《只此青綠》,在央視春晚舞臺甫一亮相,便抓住觀衆目光。

《只此青綠》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出沉浸式的舞臺空間。巨大的LED屏幕宛如畫卷,《千里江山圖》的精妙細節投射其上,舞者們在屏幕營造的青綠山水間翩翩起舞,彷彿與畫中世界融爲一體。燈光的色調變化,營造出日出日落、四季更迭的時間流逝之感。

觀衆通過一方舞臺,感受無盡江山壯美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讓中華文化在創新性發展中迸發出全新活力。

技術與作品相融相生,成就如詩如畫的舞臺效果。

大型紅色文旅史詩劇《長征第一渡》,採用全國獨創的360度液壓式可升可降可翻轉舞臺,整個舞臺大幅度旋轉、傾斜,爲劇中湘江戰役、強渡大渡河、翻越雪山等情節營造高度緊張驚險的氛圍。飛奪瀘定橋場景中,百噸水在舞臺上傾瀉而下,水浪洶涌奔騰。它的背後,是裝載着800噸水量的飛瀑系統與兩塊150多噸重的多軸智能飛行臺的精密結合。

技術爲藝術服務。震撼人心的視聽體驗,讓觀衆看見人、看見事,也看見長征精神。

——科技推動文化和旅遊走向深度融合。5G+、仿真技術、場景體驗等賦能高品質文旅融合發展,持續豐富優質旅遊產品供給,釋放消費潛力。

文化和旅遊融合,科技元素加入,讓“詩和遠方”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江蘇,入夜後,熙熙攘攘的蘇州拙政園安靜了下來。遊客此時可以化身“雅士”,來一場別具情致的“拙政問雅”。

作爲近年來拙政園推出的一個夜遊體驗項目,“拙政問雅”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意象,藉助燈光藝術、投影互動、聲境營造等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在古典園林中營造出一種跨越千年的心靈共振。

在這裡,古典與現代交融。靠着聲光電技術,古畫上的鳥飛了起來,樹葉搖曳了起來,河水流動了起來。窗櫺背後,光勾勒出春夏秋冬;白牆爲底,光又飄成落英繽紛。園林美學與現實生活完美融合。

場景與服務融合,數字技術賦能,智慧旅遊觸手可及。

在廣西,一個小程序、一個App,就可以爲遊客提供“吃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服務。

全域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臺——“一鍵遊廣西”,爲遊客提供全方位出行服務。在這裡,遊客不用費心再去搜索各種攻略,就能得到官方指引。

它也是一個管理平臺。嵌入的“假日旅遊指揮調度平臺”,爲假期前後調控引導、資源保障、風險實時反饋等工作提供數據和業務支撐;內含的“智慧監管平臺”則建成一體化協同管理系統,成爲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守護者。“一鍵遊廣西”正在成爲廣西文旅“新引擎、新大腦”。

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讓文化產品更具承載力、創新力、吸引力,爲文化產業打造良性發展生態的同時,不斷催生出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

揚帆遠航 傳誦中國故事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科技賦予中國故事更加多元的表達方式。現代科技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展現出獨特的國際競爭力。

2024年,一隻中國人心中最爲獨一無二的猴子,攪動遊戲世界風雲。被視爲首款國產3A級遊戲的《黑神話:悟空》在發售3天后,總銷量即突破1000萬套。

成功的背後是製作團隊的辛勤付出,更是尖端遊戲技術與先進計算設備的強力支撐。《黑神話:悟空》借用了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設定,並在遊戲世界中1∶1重現我國多地廟宇和古蹟,將中國古建築與名勝古蹟的精髓融入遊戲場景中。

在這個世界裡,實景掃描、多維建模、超高清紋理渲染、動作捕捉等諸多數字技術的應用,讓每一個角色、每一處場景、每一件物品、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豐富的紋理細節與複雜的光影效果,爲玩家帶來了獨一無二的沉浸式體驗,讓他們彷彿置身於吳承恩的西遊世界。

有玩家感嘆:“我在埃及當刺客,在異世界當獵魔人、當獵龍者、當騎士……現在我終於看到一絲希望,能回自己國家的異世界當猴哥。”

以遊戲爲載體,以科技爲支撐,以文化爲內核,《黑神話:悟空》“出圈”了。遊戲的風靡,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西遊記》熱”。外國玩家讀起了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試圖弄清楚齊天大聖的故事;一些海外主播,也做起了遊戲的文化背景解讀視頻。

——科技助推文化體驗提升,中國方案、中國標準走向世界。

2024年8月12日,巴黎奧運會正式閉幕,全球超過40億人次觀看了這場體育盛會。

成功支撐這一人類史上最大規模電視及網絡轉播的奧運會獨家雲服務商來自中國,它是阿里雲。

巴黎奧運會是利用基於雲計算的全球直播分發方式,替代衛星成爲主要轉播方式的首屆奧運會,超過三分之二的奧運電視及網絡直播信號基於阿里雲向全球分發。

在奧運轉播中,採用阿里雲AI增強技術的多鏡頭回放系統“子彈時間”部署在了多個場館,基於有限的現場拍攝畫面,就可在雲端生成3D畫面。在男子100米賽跑、乒乓球比賽等賽事中,這項技術爲觀衆呈現了絕殺時刻的360度定格畫面。體育運動的美感和技術細節得到即時呈現。

技術變革在電影領域的應用是最活躍、最豐富的。2019年8月,中影CINITY電影系統正式推出,在全球率先創造性地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範圍、廣色域、沉浸式聲音七大電影放映領域的高新技術,使電影畫面更清晰、色彩更絢麗、影像更流暢、細節更豐富、動作更連貫、聲音更逼真。

2023年發佈的“中影CINITY LED電影屏放映系統”則是全球首款支持4K/120幀高格式的影院LED放映系統。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CINITY和CINITY LED放映系統在國內的銀幕數量已經達到180塊,並在歐美國家安裝了12套系統。

——科技爲國際文化遺產合作添磚加瓦,彰顯中國積極深度參與國際文化遺產治理的負責任態度。

柬埔寨吳哥古蹟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蹟修復項目、蒙古國科倫巴爾古塔搶險維修項目、緬甸蒲甘佛塔災後搶險工程……文化遺產保護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我國在海外的一系列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項目,幫助傳承當地燦爛文化,讓受損文物重煥光華。

尼泊爾地標建築九層神廟古蹟,是當地最古老的王宮,因地震坍塌。

在中國文保團隊對該古蹟進行搶救時,數字化專家團隊集成航拍、三維場景掃描、近景測量等數字信息技術,保存了修復過程。這也能爲尼泊爾今後文物修復提供借鑑,授人以漁。

2024年5月,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標準化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秘書處落戶故宮博物院。

該委員會由我國提出並於2024年3月正式獲批,是全球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成立的首個技術委員會,目前共有31個參與成員國、13個觀察成員國。

這一委員會將充分發揮標準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弘揚人類共同價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享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適用技術和最佳實踐經驗,共同提升應對文化遺產保護嚴峻挑戰的能力。

——科技增強中國文化的海外“親和力”,網文、網劇、網遊成了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以網絡文學、網絡動漫、在線影視劇、網絡遊戲、網絡音樂、短視頻及直播等業態爲代表的中國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得到海外各界的關注與認可,已經成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得益於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中文作品能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實現多語種全球傳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截至2024年11月底,閱文集團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約6000部中國網文的翻譯作品,2024年新增出海AI翻譯作品超2000部。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網文的翻譯效率成倍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翻譯效率提高了,語言關跨越了,出海企業能更加聚焦,用更多精力研究用戶需求,精心打磨適合海外口味的文化產品。

《國家信息化發展報告(2023年)》表明,我國網絡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已超40億元人民幣,海外訪問用戶超過2.3億,覆蓋約200個國家和地區。

在百花齊放的世界文化舞臺上,中國網絡文學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成功“圈粉”海外,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國際範兒,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正在得到全面展現。

創新驅動,科技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活力;文化鑄魂,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科技創新的資源稟賦和精神富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今天,我們持續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相關的政策體系,爲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製度保障;我們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鏈條;我們不斷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支懂文化、懂科技的複合型隊伍,爲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人才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文化歷久彌新,科技日新月異。文化和科技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融合,必將碰撞出更加迷人的音符,爲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樂章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