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客運越來越少人搭? 國道客運撐不住漸漸消失中
圖爲臺北客運站外大批購票民衆排隊情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0/06/07 朱立熙攝影)
曾經,客運是臺灣人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無論是上班族通勤、學生返鄉,還是全家出遊,客運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大小小的客運站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各式車輛穿梭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然而,如今的客運業光景早已大不如前。搭客運的人越來越少,車站也變得冷清。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首先,自從2007年高鐵啓用後,臺灣西部主要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且快速便利。高鐵的班次多,時間穩定且少有延遲,時常還會推出優惠活動,再加上高鐵與臺鐵、捷運的聯動,讓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舒適,讓人很難不心動。
另一方面,私家車和機車越來越普及,讓許多人更喜歡自己開車或騎車。這樣不僅自由,還能省去等車的麻煩。特別是在偏鄉地區,公共交通的選擇少,大家自然就更依賴自己的交通工具。
此外,疫情對客運業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減少外出,客運業的收入大幅下降,最嚴重時當月的載運量甚至不到一百萬人次。即便疫情趨緩,許多人已經習慣了新的生活方式,搭客運的人數始終未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較疫情前減少近四成。
因爲這些原因,一些曾經風光的客運公司陸續退出市場。例如,因爲經營困難而於2022年停止公路客運業務的阿羅哈客運,曾以豪華服務著稱,並推出臥鋪服務、車掌小姐隨車服務;而日統客運則在2023年初結束了國道往返雲林與臺北路線長達26年的服務。即便是像統聯、國光號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也不得不放棄一些效益不佳的路線。
受疫情影響,據公路總局統計,截至七月底,客運人次5790萬餘人次,相比去年同期的7537萬餘人次,少了1747萬人次,縱使經過端午、中秋、國慶等三個連假,運量仍低於去年同期,臺北轉運站連假人潮不如以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20/10/10 曾原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