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作品首亮相 5/20前進義大利

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人曾瑋說,許多人認爲建築是一個產品,但對策展團隊來說建築是活的,它在自然環境中應有不同姿態來面臨它所承受的問題。(潘虹恩攝)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劃《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將於今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國美館於17日於烏日區作品組裝廠房舉辦記者會,首度公開參展作品。

國立臺灣美術館17日於烏日區作品組裝廠房舉辦記者會,首度公開「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作品。(潘虹恩攝)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發現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這些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都是人類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並從中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除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4所學校建築學系參與。(潘虹恩攝)

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團隊策展人曾瑋說,許多人認爲建築是一個產品,對它的看法僅剩「漂不漂亮、好不好用」,但對策展團隊來說建築是活的,它在自然環境中應有不同姿態來面臨它所承受的問題,正如田野調查中所見,很多建築都用輕鬆且柔軟的方式,解決掉面臨的生存問題,因次有這次展覽的誕生,重新爬梳和外界環境、自然的關係。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指出,此次展覽可以看到,很多或許在人們看來是簡陋的搭建,事實上都擁有相當豐富的生活的實用意涵,不見得是遵循西方的模式,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中以自己的方式與自然發生關係。另外,策展團隊帶領學生一同參展,將教學放入策展過程中,讓年輕人在學習階段就能參與國際盛事,相信這對參展學生在思想的啓蒙和成長上都能有所幫助。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臺灣改裝》除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4所學校建築學系參與,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