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評陸經濟轉型: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之間的兩難

中國人民銀行總部(圖/路透社)

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面臨從依賴出口和建築業投資轉向內需拉動成長的艱鉅挑戰。隨着全球經濟變遷,國際競爭加劇,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步伐變得更加困難。英國《衛報》12日撰文分析稱,中國現今所處的困境,與經濟學家赫緒曼(Albert Hirschman)數十年前的預測不謀而合──高速增長往往伴隨不平衡,而這種不均深嵌於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導致變革充滿阻礙。

過去數十年內,中國的經濟依靠出口和債務驅動的建築業繁榮,尤其是在房地產投資熱潮的推動下取得長足進展。然而,隨着房地產市場崩潰,家庭負債高企、銀行蒙受鉅額損失、地方政府也面臨嚴重債務問題,中國的經濟動力逐漸減弱,促使中國政府轉變過去建設大興土木支撐經濟的舊有模式。此外,反傾銷措施和川普關稅政策也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加劇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壓力。

中國政府在此背景下推動「習近平經濟學」,期待轉化爲內需驅動的經濟模式。這項政策構想強調,中國經濟應在不脫離全球市場的情況下,逐步提升本土消費需求。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的金融學者白提斯(Michael Pettis)指出,隨着製造業等傳統產業逐步疲軟,中國必須依靠消費拉動成長,發展更具購買力的中產階級,才能確保經濟的可持續性。然而,上述轉變不僅需要投資技術和創新以減少對關鍵進口的依賴,更需擴大內需,創造更加富裕的消費羣體。

然而,中國領導階級似乎對轉型抱持謹慎態度。文中指出,從低薪的製造業勞動力轉爲更富裕的白領中產階級,需要產業外移,例如將裝配工廠轉移至越南等周邊國家,並利用公路、鐵路和港口的架構新貿易網絡。轉型途中必然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且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和失業增加的風險。

過去,英國在1980年代的轉型中,經歷了數十年纔將經濟成功地從製造業轉向以服務業爲主的消費型經濟體。而在中國,試圖複製這一模式將面臨更加複雜的挑戰。據《中國勞工通訊》統計,今年上半年已記錄719起勞工抗議事件,超過去年同期的696起,表明勞工的不滿情緒在經濟壓力下持續上升。

中國政府若選擇謹慎推進轉型,可能導致經濟停滯和內需不足,使其更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削弱本土經濟韌性和政治穩定性。《星火》(Sparks)一書作者、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張彥(Ian Johnson)在分析中國挑戰時提到,隨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面臨着如何平衡經濟轉型與社會穩定的複雜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