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金曲獎與「米蘭達們」

作者範綱

其實我不認爲某某某歌手沒有入圍金曲獎(or 金_獎)有什麼需要驚訝或難過的。所有這類的獎項,其實都是所謂的文化守門人」(gateperson),像穿着parda的惡魔米蘭達這類的人來決定的哪一張專輯很棒、誰的造型最in、哪個歌手在哪張專輯的表現最pro。其實這並沒有一個民主化的過程

金曲獎所以爲的民主,大概就是「米蘭達們」經過漫長的決選後,關起門來投票誰是得獎人(每年都會有玻璃心評審出來靠杯他們決選多麼辛苦,請大家不要罵他們)。然後,得獎的人只能保證獲得名聲,以及得獎後未來一年的星運可能很順暢。所有這類的獎項,都是確保娛樂產業可以塑造出一個個偶像的最基本手法,它並不是娛樂產業的唯一。甚至,我們可以大膽預測過度在乎「金曲獎」其實就是毀滅音樂多元性的開始。

民主化浪潮下,我們應該要理解「金曲獎」的存在只是爲了維持特定現代化的「標準化」、「專業的壟斷」,以及擔任「品味轉變」的角色。它不是藝術美學、音樂本身,更不是我們欣賞我們所愛的音樂與藝人特質本身。那些藝術、美學與音樂,都是由「未經過大衆授權」評審(誰能當評審豈有經過民主的過程嗎?)的口味來決定什麼是好的音樂,他們覺得大衆不懂什麼是好音樂,於是他們要預演臺灣音樂的未來。臺灣的音樂應該走向什麼樣的品味與未來,絕對不是金曲獎所能決定的。

我們對不同歌手與音樂類型的支持,才能支撐臺灣音樂能夠在民主且多元基礎上繼續發展。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更加努力在軟體硬體上,讓不同的歌手與音樂類型可以在臺灣生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滋養臺灣的音樂環境

所以,你所喜歡的歌手、偶像,沒有入圍金曲獎,或許你該慶幸,好險沒被荼毒。你更要相信,那些音樂工作者幕後的工作者,他們的才華不是金曲獎所能涵納。

金曲獎太弱了。

●作者範綱皓,臺灣大學建築城鄉畢業、青年聯合陣線發起人、自由作家。差一年就成爲90後,而感到遺憾。喜歡在網路上寫寫時事評論,不喜歡被說是文青,比較想被說是酸青。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