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鑑寶稱"文物"來自博物館 是"套路"還是漏洞

近日,有網友發佈視頻稱,擁有千萬粉絲的鑑寶網紅"聽泉鑑寶",連線一名網友時,網友向主播"聽泉"展示了一把"巴劍",並自稱是從博物館拿的。主播通過視頻鑑定爲這把劍是真的,並判斷爲戰漢時期的文物。隨後,該網友還展示了青銅蒸鍋、瓷質胭脂盒、龍泉窯小碗等多個物件,主播均鑑定爲真品。該網友在連線中還多次邀請主播去四川線下觀賞自己的藏品,還稱這把"巴劍"是出自奉節白帝城。

該視頻在網上引發了大量討論。不少網友對鑑定結果持懷疑態度。首先,鑑寶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情,這名主播僅憑眼睛,而且還隔着屏幕,就鑑定爲真品,確實讓人很難信服。此外,依據國家規定,文保單位對館藏文物的保護是非常細緻和嚴格的,如果真是有人私下偷拿,可能涉嫌違法。

那麼,這些號稱"從博物館拿出來"的文物是真的嗎?又是如何拿出來的?對此,白帝城博物館所在的重慶市奉節縣相關人員對記者表示,將把這一情況向領導彙報。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因爲古代打仗比較多,當地長江裡確實沉了很多古劍,三峽大壩蓄水前,也確實有人在水底撈到過。夔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該館館藏文物中確實有"巴劍","巴劍"是古巴國的一種兵器,但博物館的文物肯定是不能隨便拿出去的。此外,奉節縣文化旅遊委表示,他們正在進一步覈查視頻所述相關內容的真假,但需要一定的時間。

雖然網絡鑑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存疑,其中也不乏娛樂化元素,但不能只把它當個"故事"聽。這個聲稱"從博物館拿出文物"的網友到底是誰?當中是否存有漏洞?還需要相關部門在縝密調查後給公衆一個解釋。

近年來,鑑寶類直播火熱。此次涉事的"聽泉鑑寶"憑藉着誇張的表情、犀利的語言,在抖音上收穫了1600多萬粉絲。只要開播,就有不少網友拿着真真假假的"寶物",排隊等着他來鑑定。走紅的背後,也不難發現,他的流量都涌向了一家名爲"國博文物總店",簡介顯示,這是一家文物商店,業務涉及拍賣、鑑定、收購,近半年帶貨古代錢幣等商品銷售近50萬元。

隨着主播人氣的一路攀升,直播間的"寶貝"也越來越狠,出現了價值難以估量的青銅器、疑似古墓將軍的陪葬品,甚至還有人拿着奧特曼造型的"古玉"來求鑑定。那麼,文物真的只靠連麥看一眼,就能鑑寶嗎?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執行館長李仲謀今天在接受看看新聞Knews採訪時表示,其實文物鑑定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情,嚴格的來說都必須經過實物的鑑定。甚至還需要拿儀器科學儀器儀器去進行一些檢測,現在的一些鑑寶類節目、甚至是個人通過視頻平臺來對文物進行鑑定,是非常不嚴謹的。

事實上,所謂鑑寶專家翻車事件時有發生。不少鑑寶類主播缺乏專業知識,專業身份也存疑,還有一些明顯只是爲了流量,有了流量後再通過平臺售賣文玩珠寶等商品。除此之外,一段時間以來,古玩收藏還成了一種新型投資騙局。一些不法商家推銷各類聲稱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古玩產品,如瓷器、字畫、玉器等。然而,這些號稱價值幾百萬上千萬的古玩,卻很有可能是幾十塊錢的淘寶貨。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直播中實際銷售的貨品與買家買到貨物不符、商家資質展示不全等問題,已屬於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爲。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網絡拍賣/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不僅要求加強網絡拍賣平臺自治和行業自律,同時也指出需加強網絡拍賣活動的監管執法。

爲何民間一直涌動着古玩收藏熱?鑑寶套路到底有多深?相關部門又該如何補足監管?評論員沈彬表示,博物館的"文物"到直播間鑑寶的事件不禁讓公衆擔心國寶文物的安全。但其實這些自稱是博物館的文物是否真的來自博物館還有待確認。但鑑寶圈的亂象卻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監管。沈彬表示,一些鑑寶類節目甚至成爲違法倒賣文物乃至盜墓的幫兇。有些主播在說:這是"水坑"貨。所謂"水坑"是出水文物,其實是業內揣着明白裝糊塗的黑話。在沈彬看來,此次引發關注的"從博物館拿出來的巴劍"若屬實,那就有些挑戰社會的共識了,相關部門對於這一事件一定要調查清楚,別讓"水坑"成了涉文物犯罪的遮羞布。

此外,這一事件也再次將公衆視線聚焦到網紅直播行業的監管問題上,一些網紅爲了博眼球、收割流量無所不用其極,諸如傳播低俗內容、虛假宣傳、在鑑寶類節目中將明明不是什麼值錢的物品吹捧成價值上千萬的古玩,這些行爲都侵犯了他人權益。相關平臺方應強化文物鑑定的合法合規運行,一旦發現有涉嫌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爲要及時有效地介入,對違法違規行爲予以嚴懲。

看看新聞記者: 彭曉燕 翟靜 阮麗

編輯: 阮麗

責編: 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