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物別盲目迷信“第三方測評”

10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雙11”網購促銷即將開啓,消費者理性看待互聯網促銷活動和商品測評類營銷信息。中消協提醒,“第三方測評”可以爲消費者購物提供參考,也可能因“跑偏”“變味”而誤導消費者,消費者應理性審視消費需求,切勿迷信“種草”流量。

相信經常網購的網友,對“第三方測評”並不會感到陌生。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及CNAS認可的組織或者個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分析調研數據、表達主觀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設計、成分、服務、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並將結果主要通過自媒體以圖文、視頻或直播的形式進行發佈推廣,爲消費者提供購買參考,以實現擇優劣汰的目標。

由此不難看出,“第三方測評”的關鍵在於“第三方”。這意味着它既不是買方,也不是賣方,而是中立的“第三方”,目的是通過客觀、公開、公正的測評,來測試各種產品的質量、功效,以便給消費者購物提供參考。

現實中,“第三方測評”的結果確實會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爲,客觀公正科學的測評結果有助於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益。反之,則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不客觀、不公正以及不科學的結果還會損害經營者商業信譽,破壞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

當一些網絡商家通過“刷單炒信”,導致其商品在網絡店鋪下的評價信息完全失去了參考價值,也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很多消費者開始以“第三方測評”作爲自己購物的依據,希望通過觀看各種商品的測評結果,避免網購時掉進消費陷阱,導致利益受損。

消費者的這種期待,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衆多,測評方法和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涉嫌“以商養測”及“以測養商”等現象。

換言之,很多“第三方測評”賬號,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第三方”,而是誰給錢,就給誰“好評”,誰不給錢,就給誰“差評”。這樣一來,這些“第三方測評”非但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既可能讓消費者上當,同時也損害了那些不願意花錢讓人測評的商家的利益。

所以“雙11”來臨之際,中消協做出上述提醒,很有必要。當“第三方測評”成了一門生意,其積極性就大打折扣,弊端反而得到凸顯。

要想解決目前“第三方測評”混亂無序、難言公正的問題,首先需要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同發力,設置行業准入門檻,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同時,平臺方不妨增加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覈。

此外,消費者也要提高測評內容的鑑別力,拒絕“只評不測”,如此纔不會迷失在“種草”流量中。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