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凱《野孩子》原型:這對流浪兄弟,看哭了千萬網友

每個人的生命裡,或許都有過一場漫長的暴風雪。

數不清的日夜,有人在踽踽獨行中,被迫舔舐傷口;

也有人,在黑暗中直面困境,追尋微光,走進黎明。

近期新上映的電影《野孩子》,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偷”哥哥馬亮和“孤兒”弟弟軒軒,在流浪生活中結識。

相似的命運,讓他們組成了一個“臨時小家”。在這裡,他們互相陪伴,並在守護中治癒彼此。

很多人看完電影,感慨萬千: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電影的故事,其實改編自真實事件。

7年前,陝西渭南,這起“平平無奇”的盜竊案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

7年後,人們依然牽掛着案件的主人公,四處尋找他們的信息,希望他們幸福快樂。

故事因盜竊開始,卻並沒有因爲結案結束,並且仍在繼續——

警官周佼一直記得,自己初見馬亮時的情景。

恰逢寒冬,衣衫襤褸的他正抱着兩箱酒,附近現場還發現了筆記本電腦、手機、香菸、牛奶等。

馬亮被逮捕後,周佼才發現——

在馬亮的背後,還有當時8歲的軒軒。

周佼見到軒軒時,他穿着單薄的拉鍊衛衣,兩隻手縮在袖子裡,臉上掛着鼻涕。

她無法理解,爲何一個8歲的孩子會替一個21歲的成人銷贓?

而隨着辦案過程的推進,周佼發現這起盜竊案“非同尋常”。

軒軒是馬亮的“盜竊搭子”,馬亮負責行竊,軒軒負責“銷贓”。

雖然以“兄弟”相稱,但二人並無血緣關係。

平時,他們露宿在城區的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裡。沒有片瓦遮頭,一個木板,一牀被子,便是這個“家”的全部。

在這裡,馬亮把偷東西賣來的錢,基本都花在了軒軒身上。

他給弟弟買了很多好吃的,薯片、酸奶……被抓那天,在兩堵牆間的夾縫裡,還被發現了四箱牛奶。

而馬亮自己,連一件像樣的衣服,稍微乾淨一點的、厚一點的衣服都捨不得買。

周佼覺得很“詭異”,這一切不太像一個慣犯小偷的所作所爲。

甚至於,爲了這個“半路”弟弟,不惜停下自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腳步。

哪怕他明知道,在一個地方作案越久,被抓的危險越大。

在她的追問下,馬亮才說出實情。

原來,他“捨不得”弟弟。

每次,只要他想離開,弟弟就在後面追,一邊追一邊哭。

馬亮聽不得弟弟哭,本來加快的腳步不由自主停了下來。

軒軒追上來,一把抱住馬亮。小小的身板,伏在馬亮身上啜泣,像丟失了心愛的寶貝。

馬亮沒有說,但周佼覺察到——

男孩的眼裡,有遙遠而稀薄的光。

大概,在這個單薄而瘦削的孩子身上,馬亮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當年,馬亮的媽媽從四川遠嫁到陝西,婚後雖然育有一子一女,但夫妻感情一直不好。

在馬亮五六歲那年,媽媽撇下馬亮姐弟,選擇離開。

當時,媽媽在前面走,馬亮跟在後面追。儘管才幾歲的他一直哭一直求,但媽媽還是頭也沒回。

媽媽走後,爸爸也出去打工,馬亮姐弟就一直寄宿在親戚家裡。

後來,小小的他還去找過媽媽,希望能帶媽媽回來,可媽媽已經再次組建家庭。

家庭變故中,馬亮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唸到初中,他便不願意再去上學。

從十四五歲開始,馬亮學會了離家出走。

一開始,十天半個月還回一次家。後來,哪怕在外被人欺負、捱打,他也沒有再回過家。

馬亮沒有明說,但周佼從男孩閃躲的眼神中,還是知道了真相。

因爲自己淋過雨,所以選擇爲他人撐一把傘。

馬亮的行爲,與其說不合常理,不如說這是他對自己的一次拯救。

心底缺失的一部分,是馬亮最深的羈絆,也是他難以脫身的囚籠。

軒軒也打心底認定馬亮這個“哥哥”。

和馬亮相處的一年裡,即便冬天只有一層薄被子,但只要有“哥哥”在軒軒就不覺得冷。

而軒軒的家,其實就在附近的城中村。

只是,軒軒的家中,只有一個靠收廢品維持生計的爺爺、一個身有殘疾的奶奶和一個5歲的堂妹。

軒軒的爸爸媽媽雖然都健在,卻早已不在他的生活裡。

軒軒出生時,爸爸19歲,媽媽20歲。軒軒一歲半的時候,爸爸媽媽便分手了。

從此,媽媽杳無音訊;爸爸把他放在爺爺奶奶身邊後,外出打工。

不在家的五年裡,軒軒爸爸只是偶爾來個電話。

每次打電話,軒軒都問爸爸什麼時候纔回來;而每次,爸爸總會說,再過個十幾天吧。

一開始,軒軒還很興奮地數數;但數到第八天,軒軒就不數了。

爸爸最後一次打電話來,是告訴家裡,自己又結婚成了家,去年還生下了一個孩子。

軒軒似乎知道,爸爸的離開意味着什麼。

軒軒的爺爺非常辛苦,每天6點就要起來,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左右。

養活一家人已經足夠辛苦,他沒有精力再關注軒軒,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軒軒離開家的日子裡,儘管爺爺知道孫子在外面跟一個年輕人一起生活,但他並沒有把軒軒接回家。

“他丟不了,我知道。”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軒軒,沒有上過學,也沒人管教,便整日在城中村晃盪。

直到,他遇到了馬亮。

和馬亮在一起的日子裡,軒軒覺得心底是滿的,也是暖的。

晚上躺在無垠的曠野,馬亮會給他講故事、唱歌、數星星;

他不喜歡喝牛奶,馬亮還逼着弟弟喝,說:“必須得喝,等你身體長強壯了,個子長高了,纔不會有人欺負你。”

儘管自己偷竊,但馬亮卻嚴禁軒軒學偷:“長大了別學我。”

馬亮的陪伴,給了軒軒“家”的溫暖。儘管懵懂,但軒軒願意幫馬亮。

馬亮被捕後,軒軒找到周佼,把馬亮剛剛偷來的贓物交給她:

“這些是哥哥從別人車上拿的,東西還回來,哥哥是不是能儘早回來?”

周佼很觸動,卻只能告訴他:

“哥哥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先要第一時間把東西還回去,哥哥才能儘快回來。”

然而,一晃四年過去,軒軒在社會的幫助下走進了校園,馬亮也刑滿釋放回家,並且多次拒絕再和軒軒見面。

或許他想的是,讓軒軒早點忘記他這個“小偷哥哥”,開啓一段乾淨的人生。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布的《2023年鄉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留守兒童數量高達902萬人。

冰冷而龐大的數字背後,是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孩子成長的黑洞。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的正常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相對於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自幼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關愛和監護。長期缺愛的環境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輟學率高……

其中,心理健康狀況,更令人擔憂。

孤獨、焦慮、自卑、行爲偏差……

如果不及時發現這些情緒,會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負擔日漸嚴重,並隨着時間的推移,導致不可逆轉的後果。

回到這起案子。

經歷了被母遺棄、父親忽視的童年,馬亮在“舉目無親”的環境下,逐漸偏離正軌,走上歧途。

在遇見軒軒之後,相似的經歷,讓他內心的善被重新喚醒。

而進入學校的軒軒,雖然開啓了新的生活,但接下來的路依然坎坷。

社會、學校,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軒軒幫助和守護。

溫暖的環境中,軒軒的生活逐漸走上正軌。然而,回到家後,一切好像又被打回原點。

軒軒的爺爺,因爲腿瘸,日常習慣以白酒爲藥;軒軒的叔叔,沒有什麼文化,平時帶軒軒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網吧……

軒軒的班主任說: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有過這樣一段表達:

其實孩子除了溫飽之外,最需要的是父母對他們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馬亮和軒軒,出生在相對貧困的家庭,沒有幸福的童年,更沒有得到過父母的庇護與關懷。

他們看似有家可歸,實則無愛可言。

正如周佼說的:

對於留守兒童和事實孤兒,家庭、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都應該加入進來,給出自己的關注和關愛,不能總是等着“犯了事,警察管”。

作爲父母,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強與子女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作爲學校,要提供良好的學校環境,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而全社會,更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和心理輔導服務。

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旦出現問題,便只剩下惋惜。

點個“在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長大,擁有治癒一生的童年。

素材來源:北青深一度《現實版“小偷家族”續:被看見的與消失的|深度報道》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蘇軾《水調歌頭》

作者 | 今夕何夕,但遇兩人,山水一程。個人公號:今夕書館。

主播 |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