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院士:大模型讓我們來到“計算範式”時代

2月20日消息,日前,“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研討會召開。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王崧出席會議並致辭,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任賢良主持會議。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專委會首席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專委會顧問,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產業推進計劃牽頭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大數據和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葉傑平在現場發言。專委會主任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教授、信息學院分佈式系統研究部主任沙赫蘭·杜斯塔;專委會主任委員,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計算機科學欽定教授、副校長,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溫迪·霍爾通過視頻發言參與研討。

會議認爲,當前,人工智能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在科研領域,人工智能以數據爲驅動、以模型爲載體,正成爲科學研究的加速器、技術創新的孵化器,開創了科研的新範式。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真正實現數據驅動;二是拓展知識探索邊界;三是促進學科融合發展;四是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五是豐富科研參與主體。與此同時,當前數字鴻溝制約普惠發展,各學科融合深度尚淺,潛在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會議就促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實現包容普惠的發展。實現全球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讓不同地區的科研人員都能參與“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的發展進程。二是實現融合創新的發展。各方應探索人才聯合培養、學科共建等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三是實現安全有序的發展。堅持“以人爲本”理念,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爲目標,讓人工智能技術在符合科技倫理、公衆利益的前提下全面賦能科學研究。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表示,隨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發展,我們真正來到第三個範式“計算範式”的時代,,是一個計算、數據驅動和基於模型的協同密不可分的時代,將真正有一個範式能夠改變科學研究所有的事情。他認爲人工智能影響開放科學,即打破原本科學研究的固化體系,形成科學研究的通用語言。在科學研究變成教科書一樣的公共產品、面向全世界服務後,科研成果將不由科研資源而僅由每個人的創造力決定。

據阿里巴巴集團透露,其旗下“通義千問”開源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經超過9萬個。在科學界,“通義千問”已經衍生出了天文、月球等專業大模型,有效賦能科學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有50多所院校機構使用阿里巴巴的“雲和AI服務”開展科研創新,並在生物、農業、天文等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定西)

本文來自本站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