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共同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旺報社評
中國大陸2020年在聯合國第75屆大會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意味要付出的心血與資源,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會是一場「硬仗」。大陸之所以這麼做,一是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已經制約了發展;二是對大陸而言,發展綠色低碳既是壓力也是機遇。經過多年努力,大陸綠色經濟的進展不容小覷。
善用綠色經濟 交流合作
在能源轉型方面,非化石能源發展迅速,截至2024年7月底,大陸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大幅增加至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實現向國際社會承諾的裝機容量目標;在產業結構方面,推動傳統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目前已累計退出鋼鐵落後產能1.5億噸以上,完成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億噸,壓減粗鋼產量逾4000萬噸;在人工造林方面,全球近20年來增綠1/4由大陸貢獻,主要來自大陸在西北乾旱地區以及一些東部地區植樹造林。
從具體項目來看,大陸單體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電治沙項目──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太陽能光電治沙項目,正幫助荒漠化土地變身新能源「綠洲」;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擁有300兆瓦太陽能發電廠,利用「綠電」每年可制「綠氫」2萬噸,開創了綠氫煉化新方式;大陸最大新能源配套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徽阜陽南部風光儲基地項目的儲能系統首期項目,在2023年6月實現併網,配套儲能將幫助地區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特別是美國和中國大陸合力應對。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自2021年中美重啓氣候變化對話合作以來,已陸續發表《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3份氣候領域共識文件。
在企業合作方面,美國公司Honeywell在大陸市場,爲蔚來汽車和Volvo汽車等企業提供基於氫氟烯烴(HFO)技術的環境友好型製冷劑,推動汽車行業溫室氣體減排。
在全球面臨異常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時,沒有誰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兩岸民間可就此多交流合作,儘管兩岸關係處於低谷,但綠色發展是兩岸共同追求,可以一起聚焦低碳發展,共同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優化產業佈局 實現轉型
兩岸在綠色發展方面的交流合作極有必要。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等研究機構聯合發佈的《2022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標(EPI)》評測結果,全球180個國家參評,丹麥、英國及芬蘭排名前3,中國大陸排名160,臺灣74,這一結果凸顯出兩岸環境治理的嚴峻與緊迫性。
兩岸應積極探索低碳化合作路徑。從產業層面看,兩岸可優化產業合作佈局,如臺灣從事綠色低碳相關技術或產品生產的業者,可考慮西進大陸產業鏈,包括新能源、電動車、環保材料、綠色建築、農業、智能製造、綠色服務業等。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十三五」、「十四五」規畫,還是前不久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大陸綠色發展的政策呈現出穩定性和連續性,爲兩岸業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可預期的經營環境。
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兩岸擁有相似觀念,無論是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技術創新,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體現出對未來的共同承諾。兩岸若能建立綠色合作平臺,鼓勵在環保、能源、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各自在發展中實現綠色轉型,併爲區域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