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降低兩岸風險 國民黨扛起責任吧
社評
大陸各省市陸續召集地方臺辦開會,落實5月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相關決定,在大同小異的會議通稿中,浙江、遼寧兩省提出「防範涉臺風險」問題,相信是北京自上而下的部署內容,所謂「涉臺風險」究竟爲何,值得深入探究與研判。
涉臺風險無處不在
站在地方臺辦的角度,不太可能思考或準備諸如兩岸軍事衝突、政治或經濟摩擦等宏觀層面的風險,而應屬於具體事件層面的風險。比如某地臺企無預警突發事件,可能產生政治效應,甚至影響兩岸關係,再如類似「富察事件」觸及在陸臺人的人身自由,恐挑動臺灣社會敏感神經。此外,成都世大運、杭州亞運即將舉行,中華臺北選手在陸比賽是否產生政治爭議?必定是地方臺辦需提前因應的問題。
「風險」之所以需要警惕,因其隱藏難見,或不爲人知,原是「小事」,卻不小心釀成「大事」。「防小事變大事」,或能「大事化小」,都可以算作化解風險。兩岸政治敏感,又有複雜的美中博弈因素捲入,「涉臺風險」無處不在,小到兩岸網民鬥嘴,大到軍艦軍機擦槍走火,在當今兩岸情勢下都有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大陸地方臺辦如此重視涉臺風險,一定有北京的提醒,想必與今年總統大選年有關。4年前,民進黨執政聲望本來相當低落,2018年韓流興起、國民黨大勝,賴清德挾深綠勢力逼宮參加初選,蔡英文一度露出敗相。然而,2019年香港反送中,說是蝴蝶效應也好,完美風暴也罷,最終讓蔡英文靠「芒果乾」挽回頹勢、順利連任。
2024選前,大陸官方願意正視、管控涉臺風險,值得肯定:第一,說明北京不願介入臺灣選舉,不想「大陸因素」影響選情;第二,北京認識到臺灣民意對兩岸關係、對大陸的高敏感度,選前不想出事、也不想惹事,其實是尊重臺灣社會和民意的表現;第三,北京深知2024選舉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希望能「順着臺灣民意」走,不願重蹈4年前覆轍。
不過,背後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首先,大陸擔心的「涉臺風險」,無論是涉及在陸臺企、臺人的經濟糾紛或人身安全問題,還是在國際賽事上兩岸可能出現的誤會或摩擦,在馬政府時期,雙方有各種各樣的管道可以及時溝通、有效解決,大多可以化解於無形,在「小事化大」之前就可以「大事化了」得到妥善處理。
加強兩岸有效溝通
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官方溝通徹底中斷,半官方、準官方機制基本癱瘓,甚至民間的傳話、協調都面臨層層政治阻礙,導致現在兩岸出現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產生「小事化大、大事化炸」的風險。3年前新冠疫情發生之初,原本非常單純、技術性的武漢臺商包機返臺問題,因爲溝通不暢,一度導致兩岸民粹強烈對抗的局面。
其次,對風險的警惕是好事,但如何認知和處理風險,則是一門需要高度政治智慧和技巧的學問。一方面,有些問題需要就事論事、明快處理,如果過度將其視爲「政治隱患」,反而會不小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另方面,官方尤其是基層往往存在「能捂則捂」的消極思維,而兩岸輿論生態又截然不同,一旦因爲訊息發佈不及時或不準確,很可能在臺灣社會迅速政治化發酵。
因此,加強兩岸務實有效的溝通,尤其是在事務性、非政治性爭議發生初期,雙方就透過適當管道加以相互瞭解、澄清彼此疑慮和誤解,也就是從源頭管控和化解風險。
好在疫情已過,兩岸交流可以恢復正常,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今年兩度和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對話,馬英九也有一次成功的大陸行,國共互信不是問題,雙方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在既有運作經驗的基礎之上,激活馬政府時期在二軌、準官方的溝通管道。建立互信、降低兩岸風險,民進黨做不到,國民黨就鐵肩擔重擔,負起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