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鉤能否奏效? 美報告:美國最終恐無法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脫鉤能否奏效? 美學者報告:美國可能最終無法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圖:Shutterstock)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彭博社報導,美國政府自2018年來不斷鼓吹對華「脫鉤」是否「奏效」?美國兩位經濟學家日前的一篇報告提出質疑。「中國仍然嵌入美國供應鏈中」,美國彭博社8月26日以此爲題引述該報告指出,儘管美國減少了來自中國的直接進口,但經由產業鏈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的再分配,中美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強。

這份47頁報告的兩位作者分別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經濟學者勞拉·阿爾法羅(Laura Alfaro)和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副教授達文·楚(Davin Chor),

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持續鼓吹對華金融和投資「脫鉤」, 美國國會也不斷公佈各類法案威脅對華開展金融制裁。2018年川普政府發起貿易爭端,對幾乎所有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繼任的拜登政府保持了關稅政策,使得衆多美國公司寧願承擔產業鏈重新配置的成本,開始將進口轉向了中國之外的國家。

此外,拜登政府還在《削減通膨法案》、《晶片與科學法案》中提供鉅額補貼,試圖重塑美國供應鏈中的生產和採購決策。今年以來,部分外媒更是不斷炒作「中國對美出口下降」,將此歸功於美國「脫鉤斷鏈」的成效。

彭博社8月8日報導,據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約2030億美元的商品,比2022年同期減少了25%,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經取代中國成爲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

報導稱,過去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的第一大商品供應國,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在去年達到頂峰,但這一關係目前正面臨挑戰,因爲美國正通過「近岸外包」鼓勵供應鏈「多元化」。《日本經濟新聞》稱,佔全球經濟總量40%的中國和美國在政策主導下出現分割,國際貿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類似地,前述報告也記錄到2017年至2022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份額減少,而從越南和墨西哥進口的份額相應增加的情況。

路透社引述報告稱,兩人寫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做法,疊加其最近頒佈的產業政策以及新冠疫情,似乎確實觸發了供應鏈活動的「大遷徙」,「美國從中國的直接採購減少了」,從2016年中國商品佔美國進口的21.6%降至2022年的16.5%。與此同時,以越南爲代表的低成本地區和以墨西哥爲代表的近岸外包地區的進口份額則在不斷增加。

只是,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比例下降,並不必然代表中美之間真正的「脫鉤」。報告注意到,在越南和墨西哥對美出口增加的同時,中國也「加強」了與越南、墨西哥以及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許多貿易額似乎只是被「重新分配」到了第三國,「通過與這些第三方國家的貿易和全球價值鏈聯繫,美國很可能與中國保持着間接聯繫」。

這份47頁的報告提到,越南和墨西哥都與美國有着緊密的貿易聯繫:前者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產品都運往美國;對後者而言,美國是其最大的國外市場,吸收了墨西哥近80%的出口商品。

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與中國的貿易聯繫也在逐步加強。1994年來自中國的商品佔越南進口的9%,2010年這一比例已激增至26%,2022年更是達到了40%。2017至2022年間,美國在越南進口中的比例確實有所增長,但中國的增幅更大。

對於墨西哥,該國直接從中國的進口比例從1994的1%增長到2020的15%,再到2022年的22%。相反,墨西哥從美國進口的比例已從1994年的69%下降到2022年的44%。2017至2022年間,中國是墨西哥進口份額增長最多的國家。

這一趨勢並不侷限於中低收入國家。報告指出,2017至2022年間,中國在歐盟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上升了近2.7個百分點,到2022年約佔總體進口的20.9%;相比之下,美國約佔11.9%,同期僅小幅增長了0.4個百分點。經由對這些地區的出口,中國繼續成爲美國供應鏈上游階段的參與者。

彭博社在報導中直言,即使美國企業已經採取措施減少從中國的直接進口,中國仍然是美國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美國與中國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仍然完好無損;在某些方面——通過中國與越南和墨西哥的經濟聯繫——這些間接聯繫甚至在加強。」

研究還進一步指出,美國試圖「遠離中國商品」的做法甚至大部分是以犧牲美國的利益爲代價的。兩位作者表示,美國政府政策限制而致尋找商品的形式改變,甚至鼓勵轉往國內生產,無形中都增加美國的工資及成本壓力。

該報告在結論中提到,已經有文獻證明,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幾乎全部由美國買家通過提升價格來承擔,但這並沒有給美國帶來明顯抵消效益,例如改善美國製造業效率等。「人們擔心,推行美國現行產業政策的代價可能比公衆意識到的更廣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