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體系改革

作者:沈洪兵(國家疾控局局長)

一、最關鍵的機制創新

補償激勵機制(保障與激勵相結合)、醫防協同機制(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管監督互相制約機制)、考覈評估機制、人才發展機制

二、更加重視疾控機構的能力建設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

1.創建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門診、藥房等多渠道信息綜合系統。

2.病毒變異監測,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監測,哨點醫院監測、病例報告監測、聚集性疫情監測、城市污水監測系統。(核酸、抗原檢測監測、醫院重症和住院病例監測......)

3.推進與公安、工信、移民、海關、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信息系統聯通。

4.實現國家、省、市、縣(區)四級監測信息同步,實行共享和動態更新。

5.完善預警制度和信息發佈制度。

(二)提高流行病學調查和風險評估能力。(疾控機構能力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1.利用現場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血清流行病學、數字流行病學等理論和技術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溯源。“三公(工)”協同的流調溯源機制如何保持?常態化的機制)

2.組建和儲備數量充足,區分梯次的流調隊伍。

3.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疫情實時展示和趨勢預測研判的能力。

(三)提高實驗室檢驗檢測能力,衡量疾控機構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重要標誌。

1.分級分類分區域加強疾控機構檢驗檢測技術能力,特別是核酸檢測和基因測序及分析能力,強化技術操作規範和生物安全培訓。

2.統籌規劃公共衛生實驗室網絡,以各級疾控機構實驗室爲主體,由醫療機構檢驗科、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病原微生物研究機構等共同組成。

3.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和應用。國家層面:P4、P3實驗室,重要理化和毒理實驗室。省級層面:-P3實驗室。地級市、縣(區)和口岸:-P2實驗室。

4.建設一批國內先進水平的疾控局重點實驗室、省級參比實驗室和區域性特色實驗室。

(四)提高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應急指揮決策體系。

1.政府主導的多部門聯防聯控應急指揮體系,明確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職責分工和工作機制。

2.主動作爲。及時研究提交應急指揮、部門協調、職責分工等應急處置建議,供政府決策參考。

3.明確不同級別響應的啓動標準和流程。

4.構建分層分類、高效實用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提升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和約束性。

5.定期開展不同場景下的應急處置培訓演練,提升規範化應急處置能力。

(五)提高信息化和大數據應用能力,推進公共衛生大數據中心建設和應用。

1.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爲新時代疾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2.構建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加強區域健康相關領域信息資源整合和協同共享。

3.大力提高區域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管理、分析、報告和決策能力。

4.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完善涉及居民隱私的信息安全體系建設。

(六)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加強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技攻關體系和能力建設。

1.加強病原學、流行病學、診斷產品、藥物及疫苗等領域的持續性攻關。

2.設立重大傳染病和公共衛生安全科技創新專項,重點支持重大傳染病防控策略、核心防控技術和干預措施研究。

3.佈局區域性公共衛生中心和區域性疾病預防控制重點實驗室,加快完善平急結合的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

三、疾控改革今後非常重要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一)HIV/AIDS、結核病、乙肝防治任重道遠;

(二)消除麻疹、維持無脊灰狀態任務艱鉅;

(三)布病依然高發,流行性出血熱等局部高發;

(四)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等南方省份暴發風險高;

(五)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諾如病毒感染等腸道傳染病季節性高發;

(六)境外傳染病傳入風險增加;

(七)新發傳染病仍時有發生。

四、我國傳染病防控戰略框架

(一)重大傳染病

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乙肝,國家有控制目標和控制規劃(項目)。

(二)國家免疫規劃針對傳染病

通過兒童免疫接種,使發病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維持無脊灰狀態,消除麻疹、風疹等。

(三)重點防控傳染病

甲類、危害較大的乙類傳染病和境外輸入傳染病等,有效控制疫情發生和發生後的規模。

(四)其他傳染病

暴發時要做好積極應對工作,炭疽、手足口病、諾如病毒感染和流感等。

(五)新發傳染病(含生物恐怖襲擊)

監測、發現、確認與早期預警,暴發應對,持續的大流行準備......

五、新時期有效遏制傳染病傳播的措施

(一)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過境衛生檢疫法)。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一個健康”框架下開展多部門多層次協作。

(三)提供專業機構核心能力。監測預警、調查和分析、實驗室檢測、應急處置、物質保障。

(四)強化防控措施落實。疫苗免疫、媒介控制、隔離/檢疫等非藥物干預措施等。

(五)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衆健康素養,減少傳染病發生。

(六)加強科學研究。基礎、應用型、戰略。

(七)積極參與全球傳染病用對合作,提升海外傳染病監測和應對處置能力。

六、我國傳染病監測系統

(一)法定傳染病報告(網絡直報,甲、乙、丙三類41中疾病)。

(二)重點傳染病監測(麻疹、瘧疾和登革熱等)。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信息管理系統。

(四)病媒生物監測系統。

(五)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

(六)哨點監測系統(流感樣病例監測、性病監測等)。

(七)實驗室監測系統(麻疹、脊灰、流感等)。

(八)救災防病信息管理監測系統。

(九)寄生蟲病監測。

(十)傳染病自動預警信息系統。

七、我國傳染病監測的類型和目標

(一)流行或暴發監測(新發、傳統傳染病暴發)。

(二)發病/患病監測:艾滋病、結核病、丙肝。

(三)傳染病防控實施效果監測:乙肝、麻疹。

(四)病原變異動態監測:流感、流腦、新冠等。

(五)抗生素耐藥和醫源性感染監測。

(六)應急監測:鼠疫、霍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