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食鹽:“加碘鹽和無碘鹽”哪個好?差別很大,建議搞懂再買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不用說放眼世界,只說這廣袤無垠的中國大地,這簡單的“食”字,就發展出千變萬化的飲食習慣。

不管什麼菜系、什麼烹飪方法,鹽都是這其中不可忽視的東西。

鹽很早就被人類發現並且食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鹽並沒有什麼變化。

直到近代,才分化出了不少種類,在鹽的基礎上進行了或添加或減少或替代的操作,也更適合不同的人羣。

生活中在討論的“加碘鹽和無碘鹽”哪個好?差別很大,建議搞懂再買。

一、鹽的前世今生

我們常說的鹽就是生活中的食鹽,這種鹽是一種結構十分簡單的化合物,外觀上看通常就是白色的粉末,但其來源可以說十分廣泛。大海、湖泊、井礦都是可以產鹽的地方。

但這些地方爲什麼能產鹽呢?這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些鹽分基本上都來自於大自然中的岩石,或者是土壤中可溶解的鹽類物質,一遇見水就溶解到了水中,隨水而去。

在漫長的水循環過程中,這些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又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沉積。

多的地方就形成了礦井,少的繼續在系統中循環,分佈在江河湖泊。

同時由於大部分水體都會發生蒸發現象,變相提高了水體中的鹽分濃度,這些水體就變的鹹鹹的。

海洋相比於湖泊聚集了更多帶有鹽分的物質,其本身就有一定的鹽分含量,加上百川彙集入海和大量蒸發,使海水的鹹度明顯高於湖泊。

二、第一個吃鹽的人

我國食用鹽的歷史很久,但在發現鹽之前還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淡食生活。

確切開始食用鹽的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但在距今3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煎煮海鹽的器具。

出現在《尚書》中的“若作和羹,而惟鹽梅”,把鹽和梅作爲咸和酸的調味品第一次記載了下來。

這句話是商王武丁講給能臣傅說的話,將治理國家比喻成做羹,鹽和梅比作治理國家重要的人才和手段。

這句話也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廣泛的使用鹽,並且將鹽作爲重要的生活物資。

人們最初是從動物的行爲發現食鹽的,它們有時候會舔舐土壤或者岩石上的白霜,當時的人們對這種生物本能和自然現象都很好奇。

老一輩人常說,飯鹽味足了幹活纔有勁,這確實不是心理作用。

鹽分攝入不足的時候,短時間內可能會嘔吐和四肢無力的症狀,影響肌肉活動,長此以往則會導致心律失常等心臟上的問題。

有鹽的地方土質相比來說會有些硬,氣溫變化引起的岩石溼度變化,導致表面形成一層淺淺的白霜,這個就是鹽。

這個時候人們還把它們稱爲“滷”,只有人工再次加工之後,才能被稱作“鹽”。

加工鹽的技術在周朝時已經十分成熟,還設置了專管鹽政的官員,周禮中的記載還根據用處的不同,或者產地不同對鹽做了分類。

這些鹽中有來自河東的苦鹽,來自戎地的戎鹽、煎煮滷水得到的散鹽,帶有甜味的飴鹽。

三、鹽進入尋常百姓家

封建統治者們很快發現了鹽對於統治的重要性,畢竟掌握這個就相當於掌握住了老百姓的飯碗。

春秋時期的齊國第一次把經營鹽和鐵的權利收歸了國有,迅速實現了富強。

此後的皇帝們一旦國庫吃緊,就會想起這個百試百靈的方法。

漢武帝時幾次征討匈奴,國庫就要花光的時候就是用了這個方法,給自己回了幾口血。

對於鹽的管制在後來幾乎變成了常態政策,同時對私鹽也保持着高壓打擊。

並且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盛極一時的古羅馬帝國同樣也是食鹽稀缺。

國家對鹽業進行了管控,價格同樣也很高,即便是士兵在發了軍餉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食鹽。

近代以來,隨着製鹽技術的成熟以及越來越多的產鹽來源被發現,食鹽就變得十分充足了。

中國領土廣袤,有數不清的產鹽地,並且這些製鹽地並不依賴大海,即便是沿海城市也是如此。

我國的井礦鹽地分佈十分廣泛並且均勻,我國一年的年產量就能夠達到了一千萬噸。中鹽集團一家的產能,就能夠基本上滿足我國的需求。

所以生怕吃不到鹽而去搶購實在有些讓人啼笑皆非了。

四、“加碘鹽和無碘鹽”哪個好?如何選購?

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鹽的種類也變得多了起來。

最初大家瞭解的可能也只有海鹽和普通鹽的差別,但後來又多了加碘鹽、無碘鹽、低鈉鹽,搞得消費者雲裡霧裡,他們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加碘鹽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本鹽的基礎上,添加了碘這類元素,碘是人體所需的其中一種微量元素,長期攝入不足很容易導致“大脖子”病。

但是我們日常購買的鹽中碘的含量並不多,一天最好攝入的鹽就那麼多,碘不夠所以就要人爲的添加一些。

可是既然含量不夠,那爲什麼還會有無碘鹽呢?

這是因爲除了鹽之外還有一些食物中含有碘,比如海帶、紫菜還有海鮮這類的海產品。

日常食用這些比較多的人羣,很容易就攝入了足量的碘,如果這個時候再食用含碘鹽,很容易就會過量,而這也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

所以可以概括的說,生活在沿海城市,飲食習慣中海產品比較多的人羣,建議食用無碘鹽。

反之生活在內陸,或者不喜歡吃海產品的人羣,可以食用加碘鹽來補充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如果說在鹽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來補充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低鈉鹽實在是讓人有些費解。

畢竟鹽的最主要成分就是鈉,而鈉是鹹味的主要來源,買低鈉鹽爲什麼不乾脆少加一些呢?

前文中我們提到,鹽分攝入不足有很多危害。

同樣也有科學研究表明,攝入鹽分過多很容易對心血管造成過重的負擔,長此以往很容易患上中風或者心臟病,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低鈉鹽應運而生。

可是千百年來鹽都是這樣,似乎並沒有研究說的那麼誇張。

但畢竟時代不同,在現代人飲食習慣以及食品工業發展的影響下,鹽的重要成分鈉,廣泛的分佈在我們日常觸手可得的食物中,比如掛麪中就有不少的含量。

這樣看來低鈉鹽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可是缺了鈉,少掉的鹹味該怎麼補充呢?

科學家們找來了同樣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並且也能夠提供鹹味的鉀添加到了食鹽中。

鉀元素能夠有效的防控高血壓,但對於腎臟功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有腎臟疾病的人羣,要避免食用含有鉀元素的食鹽。

低鈉鹽的含鈉量一般在70%左右,剩下的30%由氯化鉀來補充,這樣同時保證了多種微量元素的攝入,一舉多得。

除了這些名字直白的鹽,還有很多其它的種類,像雪花鹽、玫瑰鹽這樣的。

雪花鹽的工序相比來說更加複雜,食鹽要先經過溶解之後,人爲的進行干預二次結晶,進而產生雪花的形狀,這樣處理之後更容易溶解,在烹飪某些食材時比較適合。

玫瑰鹽呈現紅色,這是因爲有些岩石所含的鐵元素比較多,所以在沉積的過程中會附帶一些,而鐵元素就是紅色的,這種鹽看起來非常的漂亮。

其實從各種各樣的鹽可以看出來,這些都是爲了更好的符合我們的需求,查漏補缺,中國飲食文化很多時候都講究“適量”兩個字。

加碘鹽和無碘鹽的食用還是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去選擇,並不存在哪個好那個壞。

有些朋友想到了好辦法,那就是多種鹽換着吃,既滿足了身體的需求,還給日常的生活增加了不少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