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高分港臺片,《白日之下》能像《周處除三害》那樣爆火嗎?
港片最讓人無奈的地方就是,你以爲它死定了,但是它就是吊着一口氣,偶爾炸出一部好片子,讓你沒辦法徹底放棄。
4月12號在內地上映的現實題材港片《白日之下》,應該算是2024年初最炸的港片了,這部港片的際遇和三月份最火的《周處除三害》差不多,都是2023在地區上映過,事隔幾個月然後再在國內公映。
而且這兩部片子都入圍了2023“金馬”和2024“金像”多項獎項提名,甚至現在的在豆瓣的評分都一樣是8.1分,那《白日之下》能像《周處除三害》那樣在內地也能爆火嗎?
這個問題從影片內核以及質量上來看,風險並不大!
《白日之下》有真實載體,是根據2015年劍橋護老院虐待院友,和2016年康橋之家院長涉嫌性侵院友,還有自閉症男孩跳樓,統共六位院友在半年間離奇死亡等真實事件改編。
電影是爾冬升監製,加上簡君晉這個個性導演,講故事上“直拳”,不彎彎繞繞不過多煽情,特別直白。
電影開始就直接帶觀衆去看“彩橋之家”內部各種匪夷所思的虐待事件,比如面目猙獰的芳姐
將老人們帶到陽臺衝冷水澡;鞭打和殘害院友,一開始就讓觀衆積壓了憤怒的情緒。
同時通過一位記者的視角告訴大衆,爲什麼在現在社會制度保障下,依然能出現這麼多罪惡。
電影告訴我們,在香港雖然有公立的福利機構,各種監管制度很好,但是這些資源卻嚴重不足,一般智力障礙的人士需要排隊等上15年才能等到一個牀位,遠遠不能滿足現實殘障人士的需求。
迫不得已之下,香港政府將這些殘障人士轉移到私立福利院,這些私院的收費低,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更容易接受。
但是他們沒有合理的監管制度,80個老人只讓兩位護理員看管,可想而知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人老了是一個包袱。” 在電影臺詞中反覆出現,並且通過電影故事中的殘障人士、失能老人傳遞一種養老艱難的社會現象。
故事中的正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記者,她一開始並不是完美無瑕的英雄式設定,有很多爲人的自私心理。
爲了升職加薪,她會“放蛇”假扮通伯孫女,去搜集護工虐老的實質證據,寫一篇轟動全港的社會新聞。也會爲了獲取更勁爆的內幕,賄賂院舍的義工,違反新聞職業的行爲沒有少做。
但隨着事件的深挖,女記者最終感覺到身爲新聞者的社會責任感,開始以正義的立場,爲弱者維權。
可惜她的堅持和付出並沒有換來想要的回報,“彩橋之家”因爲曝光,被政府封停,但這並不是弱者的勝利,因爲還有更多的院友在這個大雨天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這種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反差,讓電影看得如鯁在喉。
《白日之下》演員選得也很不錯。
因爲找不到投資,沒有用香港頭部明星,電影中的演員都是演技派,尤其是其中飾演通伯的姜大衛和章劍華的林保怡。
在這部電影中通伯是一個領頭羊式的人物,他在環境複雜的院舍中生活,對很多事都裝瘋賣傻,即便女記者來詢問情況,他也只是散漫地躺在牀上,無波無感的看着他,那是一種瞭然於胸的神情。
他的格局是在安老院被吊銷執照,無家可歸的院友責罵女記者時顯現的,他說的:不要因爲做對一件事而內疚,是整個電影最核心的臺詞。
飾演“彩橋之家”院長章劍華的林保怡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原型應該是“康橋之家”的前院長張健華,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角色,他本身也非常可憐,是一個被拋棄的殘障人士。
是他一手建立起了這個院舍,讓那些弱勢人士有安身之所,他有正面形象,對於大部分院友他態度友好,甚至在院舍人員不足時長期親手照顧他們。
可是最後他還是打破受害者與施害者的界限,成爲電影中最讓人反思和遺憾的角色。
林保怡的表演實在令人信服 ,表演的細膩又噁心,在兩種人格之間轉換毫無破綻和突兀感,尤其是他自己對自己pua也很成功,面對女記者質疑時,他能毫無愧疚的說出:“這些是全社會的錯”。
當下林保怡憑《白日之下》首度獲影帝提名,確實實至名歸。
雖然這部港片口碑製作都不錯,首日票房卻並不理想,排片,尤其是粵語排片簡直少得可憐,最終能不能如《周處除三害》那一樣在內地再火一把,還要看天時地利,有沒有爆火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