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學巷能否遍地開花?校長談改變 要先化解地方阻力

設置通學巷、通學廊道,家長几乎樂見其成,周邊住戶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環,考驗校方與社區間的溝通。記者邱德祥/攝影

去年2月,有YouTuber在臉書分享一張被稱爲「小朋友的肉體人行道」照片,高雄市文德國小周邊未設置人行道,約50名小學生與老師,用手拉一條繩子,「自制手提式人行道」與車爭道,引發熱議。新北一名國小導師指出,設置通學巷、拓寬人行道,家長几乎樂見其成,附近居民常是第一個反對的,尤其要使用通學巷出入的居民,考驗校方與社區間的溝通。

板橋區莒光國小有3000多名學生,規模不小,校長林義祥說,爲讓孩子安心上學,5年前在南側門設置通學巷,他坦言,因通學巷上下學時段無法通行,附近居民出入不方便,前任校長花很多力氣與通學巷內住戶溝通,近年住戶逐漸養成習慣。學校也會在新生入學家長座談會宣傳通學巷,有家長願意改變接送型態,提早放孩子下車走通學巷,訓練孩子對道路風險認知。

新莊國小校長張信務說,家長放心讓孩子上下學只有通學巷不夠,新莊區學校有聯防系統,包括在上下學路口安裝監視器,導護志工在路口執勤,超商扮演導護商店,加上行政人員巡邏學區、鄰里巷弄,纔是一套完善機制。不過張觀察,學校、社區、警政單位常各自爲政,分工不明確,導護志工平均年齡大、如今多爲阿公阿嬤,未來將愈來愈難找志工協助。

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管制設施科長黃俊翰表示,通學巷用意是讓學生安全走在巷弄不受干擾,因禁行車輛的管制強度高,有些居民要在上學時間開車,碰上管制就沒辦法出門,假設早點下班遇到放學時段也不能回家,反彈就會很大。

黃俊翰說,推動通學巷通常是學校周邊居民有共識,交工處很難主動發起,這不太容易說服,很多人不行就是不行、沒意願就是沒意願,地方、學校有共識再一起討論,才能避免紛擾。

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吳政鴻提到,各校推動通學巷或多或少碰到阻礙,畢竟設置後會有時段性禁行車輛,家長接送前要評估往哪個方向、停在哪個路口,立意良善,卻不是所有學校適用。

新北板橋區莒光國小有3000多名學生,5年前在南側門設置通學巷,過程中花許多心力與巷內住戶溝通,才凝聚共識。記者侯永全/攝影

設置通學巷、通學廊道,家長几乎樂見其成,周邊住戶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環,考驗校方與社區間的溝通。記者邱德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