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18個月退市 寶寶樹告別港股
本報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停牌時間超過一年半,寶寶樹最終未能成功復牌。《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12月9日上午9時,寶寶樹集團的上市地位予以取消。
寶寶樹也發佈公告稱:“公司爲推進復牌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復牌指引工作,公司尊重上市委員會的決定。經考慮本公司的事實及情況後,本公司將不會根據上市規則申請複覈該決定。”
實際上,回顧寶寶樹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該公司一直是資本的寵兒,上市之前就引入了復星集團、好未來、阿里巴巴爲股東。2018年登陸港股,市值也一度達到了135億港元,經營業績也在當年迎來巔峰。但之後,寶寶樹出現了持續虧損、財務違規、核心數據下滑等情況。
面對外界的詢問,寶寶樹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統一說明。該公司方面表示,取消上市地位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及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停牌18個月終退市
2023年5月,寶寶樹發佈公告稱,因尚未取得核數師統一看法包括核數師署名的“獨立核數師報告”的2022年年報,將延遲寄發2022年年報,寶寶樹股票將於2023年5月2日上午9時起在聯交所暫停買賣。
停牌期間,港交所也曾指引寶寶樹復牌,其中就包括對指控及其他是想進行適當的獨立調查,評估對本公司業務運營和財務狀況的影響,公佈調查結果並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刊發2022年年報及上市規則規定的所有尚未刊發之財務業績,並處理任何審計修改;對本集團進行獨立內部監控檢閱,並證明本公司已設立充分的內部監控及程序以遵守上市規則;公佈所有重大信息,以供本公司股東和投資者評估其情況。
可以看到,寶寶樹也在根據指引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進行獨立調查。此前寶寶樹發佈了一則關於獨立調查和內部控制審查的公告,顯示公司存在42筆未經授權或不當支付的大額款項,涉及挪用資金和非常規財務操作。此外,寶寶樹每個季度都會更新復牌進展。
不過,這一系列動作並沒有維持住其上市公司的身份。寶寶樹在公開回應中提到,公司爲復牌付出了巨大的資源投入,並取得實質性突破。但因各種因素,公司未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所有復牌工作。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爲,寶寶樹未能實現復牌背後的原因包括業務特色不夠突出、競爭優勢缺少差異化、業績下降。
事實上,寶寶樹在上市前,受到了不少資本的青睞。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寶寶樹宣佈完成由復星集團領投,好未來等投資機構的融資,投資額約30億元;2018年,寶寶樹又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協議。寶寶樹在公開回應中提到,取消上市地位並不意味着公司關閉對接資本市場的渠道。
同時該公司方面提到,取消上市地位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及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以及人口發展新形勢,公司將一如既往持續優化經營策略,提升運營效能,強化核心能力與技術創新,推動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對於寶寶樹的下一步發展,沈萌認爲,寶寶樹退出資本市場,未來除了場外交易,也不太可能再有公開交易的機會。
市值縮水
回看2018年上市時,寶寶樹的IPO估值達到113億元,2019年,寶寶樹的市值一度達到了135億港元。
上市之年寶寶樹的業績也迎來了巔峰,實現營業收入7.6億元,淨利潤5.26億元。
然後,自2019年以來,寶寶樹的業績陷入了虧損。相關數據顯示,2019—2022年,寶寶樹分別虧損4.94億元、4.7億元、3.87億元和4.68億元。4年累計虧損約18億元。公司的股價也從2019年3月6日的最高點8港元/股下跌至停牌前的0.265港元/股,市值蒸發約130億港元。
寶寶樹在聲明中提到,目前,公司聚焦主營業務雙輪增長,做強做優,積極佈局母嬰藍海與趨勢市場,現已推出C2M分齡分效嬰童嚴肅營養品系列,並逐步實現中大童市場以及母嬰家庭服務的全場景佈局。同時延續“AI+母嬰”戰略打造了自研母嬰垂域模型與系列產品,均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
寶寶樹方面表示,公司整體經營持續向好,並且現金流穩定,這也爲穿越經濟週期、迎合行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同時,也要看到母嬰行業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有人士曾提到,母嬰行業在過去十年是快消領域裡壓力最大、調整最大、變化最大的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人口的下降,對行業帶來了最直接的影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1786萬人;而到了2023年,該數字已不足千萬人,爲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爲6.39‰。
此外,母嬰類平臺的流量正在被其他社交平臺或短視頻平臺瓜分,可以看到寶寶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量從2018年的1.44億驟降至2022年的7780萬,下架了約46%。在月活用戶下降的同時,寶寶樹的核心業務廣告業務出現了下降。
百聯諮詢創始人兼分析師莊帥認爲,寶寶樹的內容創作與用戶獲取問題是其走到如今境遇的原因之一。用戶越多、創造的內容越多,吸引的用戶越多,這樣的正向循環正在被小紅書、抖音這樣的內容平臺打破。同時,相對於其他平臺,寶寶樹上只有一些母嬰相關的內容,相對來說差異化不足。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