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實施四年北京市物業管理“三率”超95% 精細治理建設宜居家園
進門見綠色、休憩有涼亭、報修有響應,提起如今通州區玉帶河西街8號院的生活,已近古稀之年的居民張學嬌直說:“日子越過越好了!”
物業管理是關係羣衆安居樂業的“關鍵小事”。2020年5月,《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物業管理被納入法治軌道。四年來,本市物業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物業服務覆蓋率、業委會或物管會組建率、黨的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97%、97%、99%,在社區精細化治理中增進民生福祉。
先行先試物業服務四年邁大步
“沒大門、沒保安、沒人管。”這是通州區中上園5號院的居民李玉琴對過去的總結。
中上園5號院本是建於2001年的純商品房小區,可前期物業公司在交房3年後就撂了挑子,十多年失管下,小區衰敗成了“老破小”。“物業撤了,社區臨時兜底,但也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衛生清掃等。”中上園社區居委會主任宋鈺直言,專業的事兒得讓專業的人來辦。
轉機發生在2019年。作爲先行先試區,通州區開展無物業管理小區規範治理,針對不同條件的小區,或者由街道牽頭引入正規物業管理,或者實行居民自治管理和準物業管理。中上園5號院成爲首批試點小區之一,當年就引入了物業。
“您瞧這花園和涼亭,還有大門和道閘,都是物業弄的。”李玉琴說,“這下大夥兒明白了什麼是購買服務,4年了,小區的物業繳費率都是100%。”
“基層先行先試,既是探索蹚新路的過程,也是總結找難點的過程。”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先行先試試點探路,再以點帶面、全面鋪開,這是從《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起草階段就確定的工作思路之一。
2020年,《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後,無物業管理小區規範治理在全市多個街道推廣。同樣位於通州區的北苑街道,就爲轄區內29個沒有物業入駐的小區引入了“管家”。
“物業對小區來說,相當於機器運轉的保養劑,沒有真不行!”物業進駐2年多來,張學嬌感受到喜人的變化:樓道環境乾淨了,家裡跑冒滴漏有人上門了,便民設施建起來了,居民訴求有人聽了。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居民感受變化背後,是立法四年來穩紮穩打的改革提質。看兩個數據——《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前,全市物業服務覆蓋率僅爲64%;《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滿4年後,全市物業服務覆蓋率已提升至97%。
治理創新宜居社區多方來共治
海淀區蘇州街82號院的物業辦公室,65歲的李志浩正和大家熱烈討論着申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整修消防系統的事。李志浩是小區第一批居民,3年前,他又多了個新身份——物業管理委員會委員。
“別看小區就1棟樓、131戶居民,物業這塊可經歷了不少波折。”李志浩說,2016年,產權單位撤出,小區陷入失管,可因爲房產證遲遲辦不下來,不具備成立業委會的條件。
《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爲像蘇州街82號院這樣難以成立業委會的小區提供了一個新方案——物管會,作爲臨時機構組織業主共同決定物業管理事項。這也是首都社會治理的一次創新。
物管會成立至今,先後兩次推動選聘物業。“第一家服務不達標,2023年底,我們推動換了一家。”李志浩笑說,這一次效果不錯:小區道路兩邊綠樹成蔭,樓道里打造了文化牆,業主報修5分鐘內就能響應。
“物管會就像一座橋樑,發揮着聯結居民、上傳下達的紐帶作用,實現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層羣衆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市住房城鄉建設委上述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已組建物管會5100餘個。
當然,物管會制度是對業主大會及業主委員會制度的有效補充,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調動業主參與社區治理,最終實現業主自治。
這不,家住西城區林業局小區的甘淑敏,四年來經歷了兩次身份轉換——從居民到物管會委員,再從物管會委員到業委會主任。
“正是經歷了物管會的過渡,小區才順利成立起業委會。”裕中東里社區居委會主任高紅梅說,有了物管會的基礎,家家戶戶的底賬被摸清,居民擁有了較強的自治意識,小區也涌現出一批被居民廣泛認可的代表。
“籌備召開業主大會時,業主都爭着投票。”甘淑敏說,2021年底,小區以85.15%的投票率、90%以上的贊成率,選舉產生第一屆業委會。
社區精細化治理,業主自治和多元共治,缺一不可。2024年,居民反映想更換單元防盜門。資金從哪來?居委會、街道得知後主動牽線,調動產權單位等相關資源,26個單元門換新。“我們管這叫‘四方平臺’。”高紅梅說,業委會是代表民意的決策方,物業是服務方,原產權單位是公房管理方,社區黨委起到引領賦能作用。
更多創新還在路上。“住宅小區的物業治理架構正在發生變革。”市住房城鄉建設委上述負責人表示,北京已經建立起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居(村)委會、業主自治組織、業主、物業服務人等共同參與的治理架構,以最大合力推動社區治理走深走實。
問題導向精準治理持續解民憂
走進東城區興隆都市馨園小區,右手邊是整齊劃一的停車線,左手邊是鋪着透水磚的步行道,人車分流、井然有序。
“以前那叫一個亂。”東城區興隆都市馨園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穎指着宣傳欄上的對比圖說。圖中,小區道路兩側擠滿了橫七豎八的車輛,消防通道被堵得嚴嚴實實。因爲停車混亂,居民12345投訴率居高不下。張穎記得,投訴量最高的一個月達76件,其中與停車相關的就有52件。
以市民訴求爲哨聲,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2020年11月,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印發《物業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針對羣衆反映的物業管理類高頻訴求和深層次難題,建立“治理類小區”提升機制,持續滾動推進小區治理。
2023年,興隆都市馨園小區被納入物業專項治理範圍。怎麼治理?“疏堵”要結合。先看“堵”,崇文門外街道組織公安、城管、消防等多部門開展了兩次綜合執法行動,拆除近360個地鎖。再看“疏”,經與居民協商,物業重新規劃了停車位,社區還協調出小區外的3處停車資源。同時,不得佔用消防通道、人行便道,造成小區綠化、設施設備損毀的行爲也被寫入小區停車管理方案。
興隆都市馨園小區由亂到治是個縮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三批次近200個“治理類小區”治理,經過集中治理,約130個小區物業管理訴求量顯著下降,居民滿意度提升。(鹿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