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重複132年前的故事?

特朗普,贏了。

這兩天,網上已經有數不清的文章在分析美國大選。但不少人有個壞毛病,喜歡當師爺,當老師。

這段時間,不少朋友留言,讓我也分析分析。

今天,我只想簡單講三個故事。

先問個問題:美國第一任總統是誰?只要接受過義務教育,想必都會知道:華盛頓。

第二任呢?有人可能會答是約翰·亞當斯。

第三任呢?托馬斯·傑斐遜。

那麼,第22任呢?估計極少有人知道了。美國第22任總統叫格羅弗·克利夫蘭。

這個克利夫蘭,還是個蠻神奇的總統。

爲什麼這麼說?

其一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的:他見過李鴻章。

甲午戰後,李鴻章代表清廷簽署了《中日馬關條約》,舉國唾棄,被投閒散置。

在1896年,他以欽差頭等出使大臣,環遊諸國。當年8月28日,抵達美國紐約。克利夫蘭專程從華盛頓趕到紐約會見了李鴻章。

克利夫蘭可能也是第一個在美國接見中國高官的總統。

李鴻章到訪美國

克利夫蘭的神奇還在於他創造了美國的一個歷史紀錄:

唯一一個兩次當選,且任期不連續的總統,直白說就是先下臺、又上臺。

1888年底,當時還在擔任美國第22任總統的克利夫蘭,輸掉了總統選舉。

幾個月後,在搬離白宮時,他老婆對白宮工作人員交代:“要好好保管那裡的傢俱,我們四年之後還要回來。”

這個交代,放在當時,基本上沒人相信。

因爲,美國在1789年舉行第一次總統選舉,從那時起,快100年裡,還沒有人能從白宮搬出去後,再回到白宮(也就是任上輸掉大選後,之後又贏得大選)。

但,出身寒微的克利夫蘭,創造了歷史。

4年後,克利夫蘭在總統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他出任美國第24任總統大選,的的確確又搬進了白宮。

美國立國100多年後,只有克利夫蘭實現東山再起。

回到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克利夫蘭的這個歷史紀錄在132年後,有了續集:

特朗普,成了第二個從白宮搬出去後,又將再回到白宮的人。

而更有意思的是:克利夫蘭是民主黨,而特朗普是共和黨。

所以,特朗普這次勝利不管是放在當下,還是歷史長河裡,都格外特別。

而且,根據到昨天(11月6日)晚上統計,這次特朗普帶着共和黨,不光拿下了總統大位,而且還拿下參議院,衆議院也是大幅領先。

不像上一次,還有“邪惡的瘋子”佩洛西操控衆議院。

這意味着:未來4年,特朗普施政就沒有什麼掣肘了:一切,他說了算。

截止到6日晚9點的投票統計

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球形建築:MSG Sphere。

它直徑157米,高111米,外牆面積約有5.4萬平方米,由120萬個可編程的LED面板組成,使其成爲一個360度無死角、全世界最大的屏幕,晝夜可見。

這次總統選舉中,哈里斯團隊租用了Sphere播放她的競選廣告。

效果哇塞。

但花費更哇噻:每天收費45萬美元(320多萬人民幣)。

Sphere播放哈里斯的競選廣告

這只是美國總統大選造勢的一個小故事。

所以,給人一個印象:美國大選極爲燒錢,好像有錢就能贏。很多文章也這樣說。有人批評,美國選舉是金錢遊戲。

連英國《衛報》多年前就登過一篇文章說,美國選舉,不管你選誰,最後贏的都是“錢”。

籌錢,也的確是總統競選中極端重要的工作。

光是今年8月,哈里斯就宣佈一個月裡籌款金額高達3.61億美元。

大家可能還知道,馬斯克對特朗普是瘋狂“刷火箭”。

特朗普、哈里斯的大金主

錢能搞定一切,真是這樣嗎?真相,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就拿這次大選來說。根據報道,這次總統大選哈里斯競選委員會共籌集資金9.972億美元(超過71億人民幣)。

而特朗普競選委員會是3.88億美元(不到28億人民幣)。

選戰打下來,哈里斯花掉8.8億左右,特朗普花了3.5億左右。

哈里斯比特朗普更有錢,更闊綽,但最後贏的卻是特朗普。

其實,不只是這次總統大選,下面是1980年來美國總統大選燒錢情況的統計。

很明顯,錢很重要,但卻不萬能。

比如,上一次總統選舉中,拜登花了更多的錢,也擊敗了特朗普。

但是,上上一次,希拉里也花了更多錢,卻敗給了特朗普。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2012年,奧巴馬謀求連任,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是挑戰者,當時奧巴馬拿到10.73億美元,花了9.86億;羅姆尼拿到了9.93億,花了9.92億,但是奧巴馬贏了。

再說個早些的例子。1960年,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比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少花了3%,但仍然贏得了大選。

芝加哥大學教授史蒂文·萊維特(StevenD.Levitt)很早就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對美國的選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

1.在位要求連任的候選人,每多花10萬美元,對結果影響微乎其微。

2.而新人每多花10萬美元,得票率能提高0.3%。

那麼,爲什麼候選人還要拼命燒錢呢?

他給出的一個解釋就是:與贏得選舉相比,募捐資金的機會成本實在太小了(也就是拿到錢太容易了),何不放手去燒錢呢。

所以,錢,並不能決定一切,哪怕是在一切向錢看的美國。

特朗普贏了,很多美國人也感覺天要塌了

再問一個問題:

你知道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爲什麼是11月5日嗎?

有人可能會說,是因爲美國法律規定,大選投票日是11月第一個星期一過後的第一個星期二。

但如果再追問:

那爲什麼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或者其他星期幾呢?

估計就沒有多少人能回答上來了。但別說,這裡面還真是有來由。

其實,開始美國沒有規定哪天投票,只是要求,在12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前的34天內選擇好選舉人就行。

但這存在一個問題:每個地方投票時間不一樣,後面投票的人可能會受到前面投票的人影響。

184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宣傳畫

所以,就琢磨要統一一下。

這樣,184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統一選舉日期,就有了上面所說的這個星期二。

那麼,爲什麼是11月的星期二?

這裡面有幾個很現實的因素:

先說爲什麼是11月?

因爲,當年美國建國還不到100年,農業還是美國的支柱,大部分美國人靠種地爲生。

那麼,選擇11月就比較合適:因爲春季忙着播種,秋季還要收穫,冬天太冷,夏天又熱。

11月正好是在寒冷天氣到來之前的農閒時間。

再說,爲什麼是星期二?

這是一道淘汰題。星期日不行,因爲,美國是基督教國家,這天要去教堂做禮拜。

星期三也不行,因爲那天通常是“集市日”,也就是要趕集,農民在這一天出售農產品和其他商品。

同樣,星期三、星期日也不作爲出行日,因爲當時美國人口分佈很稀疏,要跑很遠才能趕到投票站,所以,在星期一、星期四舉行選舉也不行。

比較來比較去,就是星期二,最合適。

因爲,農民們可以星期一出發,星期二投票,星期三剛好又在城鎮集市上買賣,然後回家。

最後一個小問題:美國法律爲什麼規定選舉日是“11月第一個星期一過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而不直接說是“11月第一個星期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回答。

好了,三個故事講完了。

現在,媒體很發達,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的信息噴涌而出。

這次美國大選更是連篇累牘。

但不少是故弄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