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臺灣憂心身陷“暴風圈”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藍綠都擔心新的政策可能影響亞太,臺海局勢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有臺媒稱,特朗普上任後將“掀起千層巨浪”,且臺灣不僅難以置身事外,在科技、貿易和安全三大領域,都可能身陷暴風圈之中。

美國或接連“退羣”

臺灣《聯合報》1月22日稱,特朗普一就職就簽署行政命令,宣佈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臺“衛生福利部”聲稱,推動參與世衛組織、成爲觀察員一直是臺方目標,並不會改變,還需與臺“外交部”討論後續做法,“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在5月舉行,正擬定相關規劃及方向”。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陳秉逵表示,美國退羣對臺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一個狀況,因爲美國是世衛組織裡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的重要推手”。如今少了美國助力,只有歐盟和日本支持的話,“臺灣加入WHA恐更不容易成功”。不過有輿論直言,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過去幾年即便得到美國支持,臺灣也未能成爲世衛觀察員。

不僅如此,臺灣《中國時報》22日還擔心特朗普可能宣佈退出前總統拜登任內建立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臺“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稱,特朗普沒有連任壓力,加上國會席位過半,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其“美國優先”可能重塑全球貿易秩序,讓國際政治重新洗牌,也可能讓兩岸關係以及美陸臺三方關係產生變化,連帶影響印太區域穩定與全球地緣政治。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注意到,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批評美國對外國邊界防禦投入過多,未來將停止對外方的國防資金支持,“若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承諾縮減,臺海局勢恐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加徵關稅影響在墨西哥的臺廠

加徵關稅是島內關注的另一大焦點。國民黨“立委”李彥秀點出,加徵關稅、能源與製造是“特朗普字典”裡最重要的部分,根據一份尚未公開的背景說明文件,特朗普要求“扭轉全球化和忽視美國貿易政策所導致的破壞性影響”,還要求聯邦各機構解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操縱問題,“這恐怕是臺灣更該擔心的問題”。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認爲,特朗普始終主張對外方徵收更高關稅,併成立專責單位“對外稅務局”,他上臺後“對臺美科技、農業領域的貿易影響最大”。

《中國時報》22日提到,特朗普上任首日簽署大量行政命令,並放話將在2月1日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目前在墨西哥的科技業臺廠有廣達、英業達、緯穎、鴻海等,法人預估對英業達及緯穎的衝擊最大。報道稱,在中美科技戰的衝擊下,臺廠2019年開始往東南亞、墨西哥設廠。外資報告顯示,在墨西哥的臺廠主要供應北美所需的AI服務器,其中緯穎在墨生產佔比近70%,英業達則約有35%至40%的服務器產能在墨西哥,佔營收約10%至15%,將受到極大衝擊。智樸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分析稱,若特朗普對加墨開始課稅,在墨西哥的臺灣原廠委託設計代工廠短時間內勢必只能交錢,同時也會轉移到美國設廠,降低在墨西哥的生產比重,但進度可能要到特朗普任期結束前纔會完成。

“臺灣沒辦法鬆口氣”,臺“國發會主委”劉鏡清21日如此表示。勤業衆信聯合事務所總裁柯志賢稱,關稅議題讓國際經貿版圖再掀波瀾。聚焦臺灣,其對美出口順差持續擴大,此態勢可能引起更高關稅的政策壓力,增加臺灣出口商品的成本負擔。

“臺灣牌失效”?

針對安全和防務領域,臺灣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爲,特朗普是生意人,出錢援助其他地區的軍事行爲,“不可能”。臺灣“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22日撰文稱,就防務而言,特朗普新團隊一直掛在嘴邊的“豪豬戰略”或“不對稱作戰”,對島內未來建軍方向的壓力只會更大。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22日撰文稱,特朗普出臺的政策又快又急,“過去臺灣賴以續命的保護傘不再可靠”。但賴當局的兩岸政策一直跟着美國走,可以預料會對美國政府加倍依附。

國民黨智庫認爲,“兩手策略”與“雙重標準”向來是特朗普的行事風格,爲此向賴清德當局提出五大建議:第一,要務實面對臺美關係、切莫誇大,賴當局不能自我膨脹,甚至誤導社會視聽;第二,關稅戰一觸即發、謹慎爲妙;第三,國際參與受挫、“邦交”發警訊,如果賴當局不積極改善兩岸互信基礎,恐面臨更多國際空間被壓縮的現實與“斷交”危機;第四,強化戰備、避戰爲先;第五,維持臺海和平、降低敵意,應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化解雙方歧見,降低可能發生衝突的風險。該智庫表示,反對賴當局一邊倒的偏頗政策,否則恐將對臺美陸關係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

“臺灣牌失效”,《中國時報》22日以此爲題評論稱,特朗普2016年年底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在上任前與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話,試圖利用臺灣逼迫北京就範。但他的“臺灣牌”並未奏效。有了第一任的經驗,特朗普不僅沒有與賴清德通話,而且過去被綠營視爲“最挺臺的美國總統”,已改爲採取與北京直接接觸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文章認爲,隨着特朗普的改變,臺灣更需要調整兩岸策略。大陸近期宣佈開放上海及福建居民赴臺團體旅遊,賴當局應順勢打開僵局,逐步恢復兩岸互動機制。

臺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提醒,面對“特朗普震撼”,臺灣當局應嚴陣以待,“儘快改善兩岸關係,以趨吉避凶”。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社論稱,從科技方面看,美國要遏制大陸的半導體發展,一旦微調戰術並拉長戰線,極有可能波及臺灣半導體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特朗普曾發表臺灣半導體產業技術“竊”自美國的言論,臺積電等島內半導體業者勢必承受更大的赴美設廠壓力。在貿易方面,初期面臨關稅壓力最大的地區,是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大陸,以及打算“去美元化”的金磚國家。但這只是“前哨戰”,關稅戰的規模還將大幅升級。原本被一些臺商視爲“避風港”的墨西哥、越南、泰國,都可能捲入其中。在安全議題上,特朗普曾揚言臺灣的防務預算應占GDP的10%,還暗示臺灣要交“保護費”,對臺灣執政當局帶來不小的壓力。《工商時報》表示,對特朗普所帶來的各方面挑戰,臺灣社會始終有種憂心的情緒,民進黨當局一味迷信“親美抗中”,更讓民衆焦慮。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說,賴清德當局很難拒絕特朗普索取“保護費”的要求,也難逃“臺灣牌”的命運。臺灣未來的發展要依賴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