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華星擬收購LGD廣州工廠,顯示技術陣營之爭改寫電視市場格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立洋 上海報道

近日,TCL科技發佈公告,宣佈其控股子公司TCL華星成爲LGD廣州第8.5代LCD工廠股權競買的優先競買方,本次擬收購的資產標的爲樂金顯示(中國)有限公司70%股權和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100%股權,後續TCL華星將與出售方就本次交易事項進行排他性談判及商定交易協議。

據悉,廣州LGD工廠產能規模180K,主要生產LCD電視面板,佔據全球電視面板市場份額的4%。如果TCL華星順利完成LGD廣州工廠的收購,全球LCD電視面板產能格局將進一步向中國頭部廠商集中。

隨着LGD出售廣州LCD工廠,夏普計劃今年8月底關停日本10代線工廠,日韓廠商已基本出清其LCD面板產能,開始全力押寶OLED面板。去年11月LG曾宣佈公司第一至第三季度OLED電視累計出貨量203.68萬臺,按此計算的市場份額爲55%,佔壓倒性優勢;而三星也被曝計劃於2025年推出使用磷光材料爲藍色子像素的新一代OLED面板。

由此,以中國企業爲代表的LCD廠商和以韓國企業爲代表的OLED廠商形成了兩大技術路線陣營:前者成本低廉且產能充足,近年來持續優化液晶顯示方案;後者早年推出時效果驚豔,但長期在成本與市場普及兩個維度進展緩慢,終端電視市場尤其是高端大尺寸電視,將成爲二者爭奪的主戰場。

全球LCD產能集中化

從市場佔有率的角度來看,本次併購如果落地,將進一步鞏固國產廠商在LCD面板市場的主導地位。

據羣智諮詢統計,2025年京東方(BOE)和TCL華惠科(HKC)在全球5代及以上LCD面板產能面積中佔比爲65%;中國大陸廠商在全球LCD面板供應份額達到72.7%。

但作爲技術成熟且應用廣泛的LCD面板,2022年前後受發達經濟體保有量觸頂、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波動等因素影響,終端市場尤其是電視市場的不景氣,使得LCD面板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因此TCL華星接手LGD工廠後如何安排對應產能,成爲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董敏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近年來的LCD面板市場運行中,以中國企業爲代表的頭部面板廠商已形成了以銷定產、靈活排產的彈性生產策略,能夠有效應對市場供需的波動週期。

此外,TCL華星原本在廣州的LCD面板產線以三星主推的MVA(多域垂直對齊)技術路線爲主,而LGD則一直深耕IPS(平面切換)技術,華星在收購後有望接收後者的專利產權和產品線,其生產出的面板能夠適配更多的品牌客戶和機型。

奧維睿沃總經理陳慧也在與記者的交流中指出,雖然LCD面板有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但在具體的產品,不同廠商仍然存在補足的空間。

例如本次TCL華星要接手的LCD工廠,該產線本身已經是供需平衡的狀態,其55寸面板生產能力將幫助前者回到30%以上的市佔率,對於TCL華星的市場影響力和訂單承載能力將有顯著提升。

“大屏市場的擴大也有利於繼續消化產能,華星可以集中LCD 10.5代線做65、75大尺寸產品,也有利於爭取韓系三星、LG電子的訂單。”陳慧表示。

OLED對壘LCD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LG正式將廣州工廠掛牌出售,以三星、LG爲代表的韓系企業LCD產能已基本出清,其液晶系列相關產品的面板供給絕大部分將依賴於中國生產商。而綜合比較當前電視領域的兩大主流技術陣營,外企在OLED中的主導能力顯著高於被其放棄的LCD。

作爲一項依靠有機發光二極管進行自發光顯示的技術,OLED並不需要像LCD一樣需要通過背光源照亮像素實現圖像顯示,這就使得前者能夠在機身厚度上進一步得到壓縮,且OLED還具備對比度高、視角廣、響應速度快、無漏光問題等優勢,都使得其自問世就被視爲LCD液晶顯示的技術升級路線。

在各大電視品牌中,以韓系廠商爲代表的企業着重押寶OLED,例如三星擴大了其W-OLED電視產品線,並將高端電視產品發展重心向OLED而非Mini LED傾斜,LGE更是一直堅持OLED產品線,日本廠商索尼也將OLED作爲其重點產品線之一,並率先應用了三星顯示的QD-OLED面板。

但OLED的問題亦同樣明顯——成本高昂,對於需要量產化的家電產品而言,始終難以降低的產品價格是其在推廣OLED產品時難以逾越的障礙。

“以當前市場上售賣的產品爲例電視,一臺65寸的液晶電視售價最低在1500元左右,而OLED電視大部分在3500元以上,二者的價格始終相差不止一倍。”董敏表示。

另一方面,在OLED引以爲傲的顯示效果領域,LCD廠商們也在持續進行技術升級,以彌補二者間的差距。

例如最爲典型的Mini LED技術,通過使用更多、更小的LED背光源,其可以通過局部調整光源亮度來提升顯示屏幕某一區域的對比度,從而達成更好的視覺效果。雖然引入複雜的調光系統也會一定程度上提高Mini LED的生產成本,但其仍顯著低於OLED。

此外,海信的ULED及其升級版ULED X,以及在頻幕上增加量子點膜的QLED等技術,均是在LCD技術基礎上進行的升級,在保留後者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優勢的同時,改善其對比度低、圖像殘留、亮度低等問題。

LCD的技術升級,使得以畫質見長的OLED產品在性價比方面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董敏指出,OLED產品未能在顯示效果上與LCD陣營拉開差距,在價格端亦不能將其壓低至可與同尺寸LCD系列比較的範圍內,其在市場競爭中不免會陷於被動。

供應生態制約市場普及

除顯示效果與成本兩大直接因素外,在生產端,產能亦是OLED廠商需要面對的問題。陳慧指出,預計OLED今年的出貨量740萬臺左右,滲透率僅在3%左右,而國產廠商的OLED產線目前集中在IT OLED,大尺寸OLED目前尚未有進一步擴大產能的計劃。

此外,加上三星與LG二者早年在OLED技術標準層面的分歧,使得其產業鏈整合始終處於緩慢發展階段,並未形成穩定的供應鏈體系。

LCD則不同,隨着2022年海信入主乾照光電、京東方入主華燦光電,終端廠商進入中上游產業鏈,康佳自主LED產能也進入量產階段,傳統顯示產品“上游芯片、中游封裝、下游終端”的三段式產業分工格局被打破,家電和麪板企業在產業鏈垂直整合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產業資源整合能力也成爲LCD電視品牌間競爭的關鍵因素。

在產能充沛和產業鏈整合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LCD產品的供應鏈顯然更加穩定,加之前文提到的廠商對供需關係調節適應能力的增強,LCD的生產能力顯然也要優於OLED。

在性價比、成本、供應鏈均具備優勢的大背景下,LCD陣營顯然在市場競爭中落入下風。羣智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爲530萬臺,同比下降23%,Mini LED電視出貨量爲320萬臺,同比增長11%,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

董敏表示,在國產電視品牌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其主流的LCD系列產品顯然也將擁有更高的聲量,在OLED產品遇冷的當口,主推該技術體系的日韓廠商是否有魄力繼續投入,進行更大力度的市場推廣,是下一階段二者競爭的焦點。

“我們預計,至少在五年內,LCD及其衍生技術仍將在電視市場佔據的主要地位。”陳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