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內需不振 大廠示警 能源轉型路布滿荊棘

太陽能示意圖。 路透

國內工業電價甫調漲,國人擔心供電問題之際,本土兩大老牌太陽能重量級業者茂迪(6244)、元晶昨(3)日示警,今年臺灣最被市場看好能緩解供電壓力的太陽能光電裝置量恐較去年銳減逾三成,「倒退嚕到2020年的水準」,不僅重創內需市場,更讓臺灣能源轉型之路佈滿荊棘。

業界分析,臺灣今年太陽能內需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年初受到選舉因素干擾,之後新舊政府交接的期間也有空窗期,而現在則是進入政府整頓期,各種因素均導致太陽能案場開發不易,影響市場上、下游供應鏈供需運作。

山陀兒颱風近日襲臺,打亂原訂10月2日至4日舉辦的臺灣國際智慧能源周(Energy Taiwan)步調,展期因而延後,茂迪、元晶昨天紛紛改以線上記者會取代原訂在會場的活動,並釋出產業最新動態。

茂迪、元晶是國內兩大老牌重量級太陽能廠,不約而同看淡今年本土太陽能需求,直言全球主要國家搶搭ESG風潮,普遍推升各國太陽能光電裝置量快步成長,臺灣卻逆勢下滑,形成龐大反差,呼籲政府能有更積極的作爲,激勵產業發展。

茂迪總經理葉正賢指出,今年臺灣太陽能裝置量估計將落在1.6至1.7GW(10億瓦),恐較去年裝置量2.7GW衰退逾三成,裝置量「倒退嚕」到2020年水準,明年展望也偏保守,期望政府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及目標,內需市場才能再次活絡。

太陽能內需不振,衝擊廠商營運,聯合再生、元晶、茂迪等三家老牌業者,今年前八月營收分別年減60%、42%、24%,與過往輝煌的營收差距頗大,凸顯出政策引導的強弱力度對產業影響甚鉅。

元晶資深副總廖偉然認爲,由於大陸產能過剩,太陽能建置成本早已不是問題,現在問題是臺灣政府的政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大家能去前進、實踐,而不是處處充滿問號,期盼產、官兩界能儘速建立直接溝通的橋樑。

業者指出,過去太陽能產業界與官方互動管道較爲通暢,前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每隔幾周就會找業者開議,搭起產業與官方溝通的橋樑,惟新政府上任後,已沒有類似的管道能讓產業界與政府直接交流。

業者直言,「一旦政府不知道產業最新動態與業者的需求,就很難有實質的作爲」,影響國內太陽能產業發展甚鉅。

目前臺灣太陽能光電建置的進度已經嚴重落後,原先2025年的20GW目標已確定無法達標,但未來進度若再落後下去,國家競爭力恐怕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