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永續發展三誤區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永續發展已成爲世界潮流,臺灣也跟上了趨勢。臺積電6月30日首次發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報告書》、《重大性分析報告》,引起多家媒體的關注與大幅報導,可見一斑。
永續發展最近幾年走過了三個階段,從早先第一階段比較廣爲人知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到第二階段連中文都很難翻譯的ESG(E是環境environment、S是社會social、G是公司治理governance),然後進到第三階段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包含了17項目標。
雖然新階段的社會發展目標更爲具體,可以直接用來當成評鑑的項目,但是也引起一些批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創辦特斯拉的馬斯克,他曾經公開抨擊ESG是騙局,甚至說是魔鬼的化身。
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他認爲很多這種評鑑根本名實不相符,只是在表面上玩形式遊戲而已。
回顧來看,永續發展確實遭遇三大誤區,值得省思。
第一個誤區是永續發展的基本哲學思想。永續發展受到發展經濟學家薩克斯的影響深遠,既然是發展經濟學家,重點當然就是在經濟發展,從永續發展強調的面向也可以知道,基本上關注的都是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兼顧環境保護。
這當然沒有錯,但已經有點偏頗。永續發展應該回到人文主義,因爲要永續的,絕不是經濟跟環境而已,更應包括人文傳承。當大家都體認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想要永續發展,絕對不是單純只有經濟好、環境好如此而已。《論語》記載孔子早就說過社會應該「富而好禮」,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講,就是應該追求文明。文明永續被忽略,這是第一個誤區。就此而論,永續發展的當前面向或許有大幅檢視的必要,而且應加強臺灣特色。
第二個誤區就是馬斯克抨擊的評鑑機制。國家或企業有沒有落實永續發展,不能只看在綠能或環保方面花了多少錢,而應進一步得知發揮的效益。表面工夫當然不可取,對永續發展的實際貢獻纔是重點。
第三個誤區則是溝通。儘管很多國家或企業都認真發佈永續發展報告,但坦白講,有多少人認真看過?看過又留下什麼印象?永續發展不應該變成年度發佈的數據報告,而應該落實內部與外部的溝通,真正讓各界瞭解永續發展的好處。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