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壽險業面臨雙重壓力 惠譽:需積極加強財務抗壓力

爲了幫助壽險公司應對即將到來的ICS與IFRS 17制度,金管會(FSC)提供了15年的過渡期,並分三個階段推出了多項過渡性措施,以減輕保險公司的資本壓力。今年3月,金管會開放保險業透過成立特定目的境外籌資事業(SPV)在海外發行具資本性質的債券,吳傑佩舉例,國泰人壽成爲首家成功發行6億美元債券的壽險公司,這不僅拓展了投資管道,也優化了資本結構,減少對臺灣資本市場的依賴。

吳傑佩提到,此舉吸引了來自香港、新加坡、歐洲等國的投資者,增加了臺灣壽險市場的國際曝光度,並促進投資基礎的多元化。然而,她強調,並非所有壽險公司都適合進行境外發債,仍需根據公司資本結構和風險管理能力作出適當決策。

針對財務槓桿問題,吳傑佩指出,目前臺灣主要六大壽險公司的財務槓桿水平合理,但境內外發債增加可能進一步提高槓杆,對資本結構產生影響。壽險公司需謹慎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避免過度依賴發債來補充資本。

除了發行境內外次順位公司債券以強化清償能力外,吳傑佩認爲,壽險公司還需專注於提升基礎利潤。爲應對未來的會計準則與清償能力要求,壽險公司正推廣健康險、保障型及長期期繳保費產品,並努力提升新契約價值。這些措施將在IFRS 17與ICS制度下累積更高的合約服務邊際(CSM),並透明地反映在財報中。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數據,2024年上半年總保費年增率爲2.8%,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增長13.1%。然而,吳傑佩指出,惠譽並不預期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在今年或明年會有雙位數的顯著增長,壽險公司將更關注業務品質對獲利的貢獻。大型壽險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業績有所反彈,但惠譽認爲獲利能力改善的持續性有待觀察。

此外,壽險業風險資產規模龐大,加上大量海外投資,使其易受到資本市場波動與匯率風險的影響。吳傑佩強調,外匯避險管理是壽險公司獲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保險公司必須動態調整其避險策略,以兼顧避險成本支出和風險控管。

在業務發展方面,壽險業務已經開始反映市場需求的變化。隨着民衆健康意識的增強,壽險公司加強了健康險產品與服務的推廣,包括醫療健康保險等。此外,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導致的長期照護險需求增加,成爲壽險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