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軍改美國憂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海上空戰雲密佈臺灣後備動員系統改革最近成爲熱門議題,也引發很多爭論,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攤開近年來美國官方智庫學界提出的許多分析及建議,國軍軍力結構到基本訓練問題一籮筐,再加上文人政客好大喜功及選票第一的心態阻礙了國軍正常發展。美國學者憂慮,國軍全面改造需要10年才能竟全功,但以中共軍力快速現代化,恐怕臺灣已是「太少、太慢」。

曾長期居住臺灣、密切觀察臺灣軍事議題的美國記者與作家天樂(Tanner Greer),2018年9月在《外交政策》發表〈與中國一戰,臺灣有勝算專文,2019年9月在《外交季刊》發表〈臺灣國防戰略不符軍事常理,但合乎政治意識〉,從原本的樂觀、肯定轉變爲保留,而今年9月的〈我爲臺灣感到恐懼〉一文開始懷疑臺灣防禦的能力與決心。

在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的「中國觀察家」訪談中,2位負責東亞事務的「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退休官員也指出,臺灣對防衛自己尚未做好準備,臺灣領袖應就缺乏防禦能力深度,坦然、務實地與民衆溝通、說明。

塔夫茨大學助理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訪問學者貝克萊,在《外交政策》專文〈中共步步逼近臺灣〉一文中更是明白指出,臺灣軍隊問題存在已久,但政治限制阻礙了重大改革。炫耀的潛艦及F-16戰機令人振奮,步兵後勤枯燥乏味,臺灣過度投資戰艦及戰機,卻吝於投資軍人的完善訓練與充分裝備。臺灣的領袖偏好軍事作秀,期盼一旦戰爭爆發美軍馳援,化險爲夷。

葛天樂指出,探討臺灣國防問題的多數焦點是放在軍隊縮編,但更嚴重的是中華民國陸軍整體訓練都有問題,現役人員也不例外。他曾詢問義務役退役人員,「軍隊有沒有教導遭遇埋伏時如何因應?」、「鄰兵手臂遭到槍擊要如何處置?」答案一律都是否定的。

臺灣現役人員數量與訓練已經不足,兵力結構又轉型志願役爲主、義務役期限縮短到4個月,情況只會更趨嚴重。根本解決之道在恢復徵兵及延長服役期限,同時進行全面改革。決策者忽視國安需求,否定任何會招致年輕選民反彈的決策,現在將目標鎖定預定2年後才實施的每年14天的後備軍人訓練,可以預見是成效有限,緩不濟急。

美方對臺灣後備軍人制度「虛有其表」的批判,促成臺灣加緊後備動員制度改革,事實上,美方專家更憂慮臺海軍力均勢快速傾向中共及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葛天樂強調的是,假如臺灣不能嚴肅面對自己的安全,他無法鼓吹美國軍人爲防衛臺灣犧牲。這是臺灣不能忽略的嚴酷事實。    (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