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肺癌防治國際評比輸日韓 臺大名醫嘆健保投資不足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各界應投資醫療,提供晚期病人必要治療,接軌國際指引。(鄭鬱蓁攝)

肺癌躍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每5個癌症死亡病人當中,就有1人因肺癌喪命。《經濟學人智庫》近期發佈一份臺、日、韓最新肺癌防治評比,臺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則僅拿到中等,遜於日韓,形成國內想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阻礙。參與報告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直言,提供晚期病人必要治療,與提升藥物可近性不容忽略。

《經濟學人智庫》此份「臺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報告共訪談3位臺灣臨牀專家,楊志新是其中之一。他指出,三國的十大癌症排行榜趨勢雷同,都以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居前三位,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最新統計顯示,臺灣的肺癌整體死亡率21.9%較日(14.2%)、韓(16.7%)爲高。

楊志新說,臺灣肺癌新發個案逾60%爲晚期,以致病人五年存活率偏低,預後不佳,以臺大醫院爲例,第一期肺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已突破90%,第二期爲66.7%,相較於第四期的16.5%,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大幅提升其存活率和預後。

更重要的是,肺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期已經打破過去「個位數」的困境,治療先進的國家目前已經可以達到13%至15%,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即時給予適合的藥物治療。

「難道臺灣醫師技術比人差?」楊志新強調,這次《經濟學人智庫》評比可發現,臺灣贏在政策、防治措施、臨牀診斷與跨科別團隊照護等項目,但藥物可及性上,臺灣對肺癌藥物覈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且往往落後於國際治療指引。

以臺灣晚期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病人來說,楊志新說,適合標靶治療的患者佔最多,好消息是,健保10月起將放寬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的給付規範,讓更多過往用不到藥的病人可以用藥,醫界十分樂見,但腳步還不夠快。

楊志新指出,晚期肺腺癌病人當中,仍有高達4成患者因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國際治療指引已建議這些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五年存活率纔有機會翻倍,日、韓均已全面給付,但臺灣設限重重,卻僅針對PD-L1≥50%者,第一線給付免疫藥物單用,且門檻很嚴格,病人須先歷經前兩線化療失敗或不適合化療等條件,纔有機會用藥,可獲得給付者不到3%,突顯藥物可近性落後日、韓的現實。

楊志新說,賴清德總統就任後宣佈2030年癌症死亡率要減少三分之一,相信對癌症治療政策會帶來正向改變,醫界希望健保能在針對晚期肺腺癌的藥物給付上,有機會追上日韓用藥,才能真正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