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曾是小琉球

(圖/臺史館提供)

公視旗艦大戲《斯卡羅》,真實歷史背景是同治6年、西元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此一事件間接造成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其關鍵是琉球(今沖繩)漁民。

由於琉球與臺灣的位置都是在中國大陸以東、日本以南、菲律賓以北,過去臺灣常被誤以爲是琉球,也曾經被稱爲小琉球。不只臺灣,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時代也把菲律賓當成小琉球。明明臺灣的面積比琉球大很多,怎麼會被誤以爲是琉球呢?又怎麼會被稱爲小琉球呢?

琉球面積大約3512平方公里,不到臺灣的1/10,臺灣面積爲3萬6千平方公里,也不到日本的1/10,日本面積爲37萬多平方公里。臺灣會被稱爲小琉球,主要是琉球早就有獨立王國,更早踏上世界舞臺。琉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相當久,最遲在13世紀已有王國存在。

琉球后來進入三王國時代,在明朝時陸續前來朝貢。因爲明朝熟悉琉球,所以用小琉球稱呼當時不太熟悉的臺灣,有時也用大灣、大員或是臺員的稱呼。直至明朝萬曆年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鄭芝龍附之,始稱臺灣」。到了西元1871年,琉球被日本編入鹿兒島縣,這一年有琉球船隻在臺灣屏東擱淺,船員被殺。隔年,西元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爲琉球藩,日本向清朝提出琉球船隻事件的賠償請求,這才衍生出兩年後的牡丹社事件。西元1879年,日本正式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設立沖繩縣。

琉球王國在17世紀初期被日本打敗並控制的時候,人口大概10萬人;到了19世紀末期被兼併前,人口接近30萬人。目前沖繩縣的人口將近148萬。相較來看,臺灣在17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部落階段,原住民各部落人口通常不到1000人,最多隻有鬆散的部落聯盟,沒有實際統治全島的政權。中臺灣的「大肚王國」,大約統轄1、20個社,屬於聯盟性質,每社30到50戶,人口約數千人。

真正開始治理全臺的國家是西元1624年到來的尼德蘭(荷蘭只是尼德蘭的省,最有名的省),西元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臺灣才進入中國版圖,從此才真正認識臺灣。先前的史書提到夷洲、琉球或是小琉球,往往語焉不詳,難以推論就是臺灣。

荷蘭人因爲要開徵人頭稅而統計人口,西元1661年漢人有2萬7500人,原住民大約5萬,總人口比當時的琉球王國還要少。明鄭統治臺灣的晚期,原住民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是漢人增加到了超過10萬人,已經接近琉球。到了被割讓給日本時,臺灣人口已超過254萬人。昔日琉球國,今日淪爲沖繩縣。至於曾經被稱爲小琉球的臺灣,隨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及政黨輪替與民主發展,穩定站上了國際舞臺。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