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何以成爲文化古都?臺南研究先驅新書接力發表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4日上午於臺南市立博物館發表臺南研究先驅叢書《成爲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新書,右二爲文化局長謝仕淵。(曹婷婷攝)
臺南市政府繼2021年發表劉益昌所着《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深入探討臺南研究先驅後,今年接續出版《成爲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24日選在臺南市立博物館發表,而館內典藏起源正是石陽睢、莊松林等在地社羣於1930年代文史調查成果。
今天包括石暘睢孫子石頂天、莊松林之子莊明正先生及多位文史研究學者與會,《成爲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作者謝仕淵、《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作者戴文鋒、曾國棟、楊家祈等人到場分享。
臺南是文化古都,但臺南何以成爲今天大家眼中的臺南?撰寫《成爲臺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的文化局長謝仕淵說,臺南是有歷史傳承的古都,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會被留下,過去歷史究竟是怎麼被留下?得以留下就是有一羣人對於臺南歷史、文化有使命感,透過研究、保存等方式保留,這關係到臺南文化、歷史如何被留存至今。
謝仕淵更透露,這本書足足寫了10年,起點是2014年一篇文章,「石暘睢成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10年過去,2萬字論文成爲10萬字的書。
他說,從國分直一到石暘睢、莊松林,他們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在臺南開始面對都市化等轉變時,看見臺南有一些東西必須在當下被保留。他強調,臺南文化與歷史傳承奠基於過去有一羣人努力保存、研究,這也是在地文史社羣努力1、2個世代的付出,爲我們留下臺南現在是一個古都的基礎,這個城市的文化也才能持續茁壯。
文化局表示,透過臺南研究先驅叢書,希望讓大衆更爲理解前人如何經由田野採集、觀察、論述,將研究成果一棒接一棒延續至今,累積爲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謝仕淵也強調,臺南研究先驅撰寫這件事會持續做下去,接下來將書寫包括盧嘉興、約翰.湯姆生、顏水龍等人。
石暘睢畢生投入發掘文物的文史價值,並與當時代從事文化採集的人士廣爲交遊,擔任「臺南市歷史館」職員,人稱「府城文史活字典」,是臺灣早期博物館學的奠基者之一。《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由戴文鋒、曾國棟、楊家祈3位學者共筆,莊松林在日據時期熱衷社會運動,而後從事民間文學採錄、書寫,後又轉向臺灣民俗研究,進而成爲臺灣民俗議題與研究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