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明年3好1壞 外資陳慧明:建議臺灣成熟製程整併
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認爲AI應用尚未成熟,在裝置端效益還沒發生。王鬱倫攝影
前外資分析師、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20日指出,臺灣半導體產業預估成長16%,臺積電(2330)更將成長25%,動能來自3關鍵:英特爾釋單、先進製程產能開出及AI訂單倍增,外媒爆料美國將制裁中國大陸成熟製程,他認爲效果恐不如預期,臺灣成熟製程業者也很辛苦,不如思考加速整併成一兩家達規模經濟。
陳慧明20日席「2025年全球半導體暨AI產業投資展望」表示,臺積電2025年營收年增率25%,但淨利成長率有機會達40%,也就是獲利成長高於營收,雖然臺積電2025年資本支出380億美元,比今年300億美元成長近3成,增幅也大於營收動能,但因毛利率也將持續向上,帶動配息將與今年持平或成長,但最大變數是美國政府的政策。
陳慧明分析,臺積電在2023年起於先進封裝製程資本支出開始超越英特爾,2024年英特爾在封測得資本支出無法提升,但在半導體走入1奈米時,面臨物理極限,先進製程投資趨勢仍需持續向上,這也凸顯臺積電未來在先進封裝的競爭優勢仍十分正面,臺積電的2025年毛利率趨勢也樂觀,有機會突破60%。
臺積電明年業績成長25%,陳慧明分析有三大動力,其中英特爾持續釋單是原因之一,由於英特爾年營收550億美元,對臺積電是很有潛力的客戶,英特爾今年下半釋出Core Ultra訂單給臺積電,預估營收貢獻臺積電3%,2025年估會增5個百分點,達臺積電營收8~9%,第二動能是AI訂單,今年營收比15%,預估2025年將倍增,第三動能是先進製程帶動ASP提升4個百分點。
但臺積電的兩奈米產能開出,他認爲好壞參半,一方面對毛利率貢獻不正面,因爲每個新制程開出大約需7~8個季度纔會達到規模經濟,但新制程有助於拉高ASP。
2025年臺灣半導體產業仍持續樂觀,但陳慧明指出,如果沒有AI的話,其實全球硬體裝置端也沒什麼成長,美中貿易戰爭,對臺灣是有利的,長期臺灣看到一個大問題是,「未來的應用」包括軟體跟硬體應用(如電動車)都不在臺灣。
對於外媒點名拜登政府計劃對中國大陸成熟製程晶片啓動貿易調查,以反擊中國大陸過剩的成熟製程產能,陳慧明坦言,美國的制裁效果是個問號。他解釋,以中芯半導體第3季度產能利用率高達9成來看,來自歐美的客戶營收貢獻比僅10%,這顯示中國大陸半導體「國產替代」已經有初步成果。
陳慧明解釋,中國大陸成熟製程不怕制裁,背後的底氣是龐大內需市場,舉例來說,全球超過60%智慧手機今年銷往中國大陸,而電動車市場不僅中國大陸品牌霸佔第一名,且10強中高達6家是中國大陸品牌。
陳慧明指出,臺灣聯電(2303)產能利用率今年第3季度71%,本季度預計跌至6成多,也就是雖然已有歐美客戶轉單移出中國大陸,轉入聯電了,但對聯電的幫助還不夠多,中芯產能利用率9成也依然很高,這就是中國大陸的集團式合縱連橫策略,類似臺積電當年由行政院開發基金與飛利浦合作扶持一樣,中芯國際一半的資本支出獲得地方政府補助。
由於中國大陸成熟製程已經擺脫歐美影響,陳慧明建議,由於成熟製程產業技術無法再往前,應用又不在臺灣,臺灣其實可以思考是否在成熟製程方面達一個統合規模經濟,讓成本更有優勢,不如整合成一至兩家達規模經濟,類似過去世界先進在8吋廠的作法。
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認爲中國大陸成熟製程已經做到國產替代,歐美製裁影響有限。首席國際顧問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