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兵家必爭」成現實 看懂張忠謀演講4大弦外之音
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2019年11月,臺積電創辦人在臺積電運動會上,公開表示,臺積電將成爲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
時隔17個月,2021年4月21日,他的預言成爲現實,張忠謀再次現身,公開談臺積電的未來,他究竟要傳遞什麼訊息?
《財訊》報導指出,這一天,張忠謀在經濟日報論壇上,以「珍惜臺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對臺灣政府、社會、以及臺積電的呼籲」爲題公開演講。不過,張忠謀這次的演講,跟過去不太一樣,他花了近一小時時間,談半導體的歷史及臺積電過去的發展;但談未來,卻只花了短短几分鐘,一般人恐怕難以理解,究竟他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上一次,談臺積電將成爲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他是以創辦人的身份,對臺積電員工講話,這一次,是他退休後,首次對一般大衆,提出對臺積電未來發展的看法。
《財訊》報導指出,演講一開始,他就說:「這個演講是我的呼籲,我的身份,是一個退休的臺積電,在公司裡沒有權力(的人),這是我的選擇,我的呼籲,臺積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他講這句話的時候,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就坐在臺下。本刊採訪得知,劉德音和魏哲家是被張忠謀邀請來聽這場演講的,換句話說,這場演講是他對臺積電經營團隊和臺灣社會的公開呼籲。
第二個關鍵:不談政治,談人才優勢
《財訊》分析,張忠謀花了很長的時間談半導體技術的源流,講到他在德儀工作時,曾建議公司把部份耗費人力的工作放在亞洲,「1960年代,日本的工資,是美國的5%……臺灣的工資,大概是臺灣的1%。」
在張忠謀心中,臺灣在晶圓製造上有什麼優勢呢?爲何能後來居上?
「美國(人)敬業程度絕對不如臺灣 ,」他在演講中說,臺灣半導體的成功要素中,首重的是人才,「人才,大量優秀敬業工程師、技工、作業員願意投入」。第二個要件是「製造業經理人員都是臺灣人,但在臺灣一流 在國外未必一流」。
不過,張忠謀很快的補充,「反過來可能也是喔」。意思是,在美國一流的人才,也未必能在臺灣做出一流的事業,他還以自己爲例說,他在德儀時,曾管過很大的單位,在臺灣創業初期,還是管得「頭昏腦脹」。
《財訊》報導指出,第三要件則是,臺灣的高鐵和高速公路交通方便,適合大規模製造業,讓上千名工程師不用搬家,就能隨時在各製造中心之間調動。「你去Arizon怎麼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