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今年漲幅世界第三…為何沒賺到錢?專家曝錯過「1概念股」損失慘

臺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宇宏

2025年即將到來,根據彭博(Bloomberg)截至12月23日全球主要指數漲幅排名統計,臺股今年以來漲幅達28.85%,爲世界第三大,但很多投資者發現臺股站穩2萬3000點,不少個股屢創新高,自己卻賠錢了?甚至有些持股還在挑戰歷史新低。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親揭原因,建議想從臺股獲利的讀者,非得搭上這臺列車不可,到底是哪一個類股?

又到歲末年終算總帳時刻,周邊不少人都在抱怨,臺股驚驚漲,我爲何沒有跟着發大財?甚至有人持股多年的股票不漲反降,且愈跌愈深。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分析原因,「這一年來,只要沒有投資AI概念股的人,幾乎都賺不到什麼錢,」他總結地說。

首先,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爲提振經濟,輪番祭出貨幣寬鬆政策(QE),促使國際資金氾濫,到處找投資標的,出現全球政經趨勢與資金流動脫勾的異常現象。

林啓超將2025年比喻爲「亂世繁花」,而川普的當選更讓國際局勢更難以預估,世界處於混亂局勢,但唯獨資金源源不絕,就像「繁花」一樣茂盛。當遊資愈積愈多時,資金自己會找出口,而放眼全世界可供投資的標的就是股票、債券、不動產,這三大塊就佔了九成比重。

臺灣也是一樣,尤其臺商鮭魚返鄉後,遊資(包括外資)過剩,但因投資管道偏少,大筆的錢只能往股市、房市跑,這也正是臺股看跌不跌,以及政府祭出多道「打炒房」政策,房價僅是停滯、無明顯下滑的原因所在。

以手握現金最多的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爲例,一定要找到標的投資,否則無法支付預定利率及理賠給付,「這些錢不投資不行啊,因爲負債面的成本就在那裡,短期內全球資金仍然充沛,股市榮景可期,」林啓超分析說。

臺灣每出口100元當中,有37元來自電子零組件

既然遊資過多,支撐臺股穩穩守住2萬點大關,爲何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呢?林啓超點出關鍵,「並非每個人都看懂產業趨勢,及時上車投資AI相關類股,導致發愁的投資人比歡樂的人還要多」。

從臺灣的出口結構變化,就知道爲何AI概念股會一騎絕塵了?比較疫情前後(2019與2024前11個月)的外銷結構,剛好也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前後。臺灣2019年的電子零組件(九成以上是IC晶片)、資訊通信出口佔比爲47.2%,2024年前11個月已增加至65.1%。

意即臺灣每出口100元當中,有37元來自電子零組件,其中IC晶片的貢獻度高達九成三,佔比34.5%;另外的28元則由資通產品承包,二者相加達65.1%。

電子零組件+資通外銷佔比飆升,主因是全球掀起AI浪潮,對晶片及相關伺服器需求孔急,臺灣剛好恭逢其盛。特別是廠商因應「去中化」,將生產基地移回臺灣,又導致民間投資及從臺出口大幅成長。2019年資通外銷僅佔13%,2024前11個月倍增至28%,關鍵在於AI伺服器的主要供應者就是臺廠,所以AI概念股異軍突起,成爲臺股主流。

但相比一枝獨秀的電子、資通業,所有傳產均呈現衰退現象,臺塑四寶是最大苦主之一,從今年以來,每一檔的跌幅都逾50%;臺塑、南亞、臺化、臺塑石化四家公司的總市值跌破一兆元大關,讓所有投資者捶胸頓足。

林啓超進一步指出,很多人老覺得臺灣的經濟表現沒有很好啊,爲何臺股表現傑出?其實,臺灣跟日、美、韓一樣,只要跟AI沾不上邊的產業都很辛苦。

AI是臺灣的強項,概念股支撐臺股紅紅火火

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大陸太內捲了,只要陸廠切入的產業,都不免腥風血雨,很難有高獲利,如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橫掃世界,殺到各國業者叫苦連天;臺灣也不例外,這一年來,鋼鐵、石化業就是最典型案例,「中國大陸最擅長大量生產,同時也是價格的破壞者,」林啓超說,這就是爲何傳產股價表現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目前,中國的AI還在發展階段,剛好是臺灣的強項,所以AI概念股能「獨自美麗」至今,支撐臺股紅紅火火。

展望未來幾年,全球政經趨勢仍會與資金流動脫勾,林啓超用數據說話,臺灣2000至2024年,年化的股票報酬率比經濟成長率高出3.8%;2010至2024年,年化的股票報酬率比經濟成長率多了7.53%;2020至2024年,年化的股票報酬率更優於經濟成長率14.3%,美國的走勢也與臺灣相似。

顯見,全球貨幣將長期處於價值褪色(debasement)的趨勢,資金仍會四處找投資標的,只要是有題材的股市都會受益,例如臺股的AI概念股,會吸引國內外投資入,撐起整個大盤。

在全球遊資四處流竄下,林啓超還是看好臺股的長期表現,因爲相比經濟成長率、通膨、房價跟股價的投資報酬後,發現股價輕鬆奪冠,臺灣2024年相比2019年,GDP成長18.6%,房價增長52.2%,股價卻飆升了127.7%。

錢就是水,一定要找到去處,而水漲就會船高,當資金投入股市,相關企業的股價自然會創新高,例如掌握先進製程優勢的臺積電。不過,林啓超也提醒,切記不要將資金投錯地方了,展望未來,臺灣的AI仍具競爭優勢,值得關注。

(本文出自2024.12.27《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