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2萬點?國泰金樂觀

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佈12月CCI調查結果,上升幅度最多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該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但指標水準值仍處在「中度悲觀」,代表臺股相對高檔,投資人難免有些戒慎恐懼。

程淑芬則說,雖然無法預測臺股指數,但只要經濟顧好、疫情顧好、企業獲利顧好,「大家賣股後也不知做什麼,還是會放股市」。透露出對來年臺股行情不看淡。

她分析,幾十年來大家看升息會覺得「利率=經濟成長率┼通膨率」,但2008年後央行降息已難傳導到真正需要錢的企業,「貨幣乘數效果已沒那麼大」,因爲利差太低,低到金融業不願擔風險支持更多新創、企業,百年來銀行該有的功能不彰,銀行只敢借錢給大企業。

她說,以前在看股票能不能投資,是看股價淨值比低不低,確定公司不會倒,在景氣翻轉時只要低股價淨值比撐得過來的股票就會變價值型股。但過去十年美國許多現金過多的企業一直買庫藏股,導致許多美國企業股價遠大於每股淨值,「所以現在看PB也不太準了」。

程淑芬指出,利率過低時,好企業易拿到錢進行併購,導致個人、企業的貧富都變懸殊,所以過去投資股票看大盤、本益比、股票殖利率、債券殖利率都是傳統投資方式。

前年美國長短債利差轉負時,大家很擔心股市會大跌,但跟2000年跟2007年相比,銀行體系存放比從超過95%,降至70%去做放款,傳統理論是「降息對股市好、升息利率就大漲(對股市不好)」,那是市場資金都被充份使用掉纔會發生,如今資金仍是過多,變成央行降息也是聊表心意,最終還是迴歸到市場資金過剩的問題,低利時代,人們會從股市、房市獲取更多報酬。

程淑芬認爲,明年景氣也不差,搭配較低的市場利率,相對大盤的本益比會比較高,本益比高、獲利的可預測性要好一點,就可拿到股價溢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