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發現癌細胞潛移機制 有助提升癌症治療效率
「上皮間質細胞轉型」基因結構與細胞型態轉換示意圖。(臺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癌細轉移是癌症治療最具挑戰性的課題,若能夠提早預測腫瘤是否轉移,就能更精準且及時針對患者進行治療與防範。臺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團隊歷時5年研究,從基因體結構出發,利用「高維度捕獲染色質構象技術」(Hi-C),發現基因體在癌細胞潛移過程中的多元機制,有助於提升癌症治療效率,獲登國際知名期刊《基因體生物學》(Genome Biology)。
當癌細胞準備轉移時,會產生「上皮間質細胞轉型」,由排列緊密、不易移動的「上皮型癌細胞」轉化成「間質型癌細胞」,細胞的排列會轉爲鬆散且利於細胞爬行。但黃韻如研究團隊透過了解染色質的結構差異,發現上皮與間質基因的表現程度,是利用截然不同的調控規則及機轉來改變染色體所達成的。
此研究成果的一大突破,是透過「高維度捕獲染色質構象技術」捕獲技術,從解析基因體的三維立體結構展現DNA的摺疊藝術,揭露出癌細胞爲了轉型,在上皮基因精雕細琢,而在間質基因大刀闊斧的奧秘。
黃韻如教授研究團隊利用特殊技術,首次開發出單細胞「高維度捕獲染色質構象技術」的方法,並藉此觀察癌細胞的異質性,單就分析第2號或第10號染色體的立體結構變化,就足以初步預測是否具有易轉移特性的癌細胞,判斷腫瘤是否容易產生遠端轉移。
這項重大發現,不僅成功開創一條新途徑來破譯「上皮間質細胞轉型」調控背後的複雜性,更提供未來從基因結構預測腫瘤發展的新方向,進而提升癌症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