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原遼寧省委常委,退休後坦言:我沒整過任何人,也沒伸手要過
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而在會議間歇時,一位身材瘦削,梳着兩條粗黑的麻花辮,身穿樸素工裝的女工被周總理引薦到毛主席面前。
她就是尉鳳英,一位來自遼寧撫順的普通工人。照片定格的瞬間,尉鳳英略顯侷促地伸出雙手,與毛主席的手緊緊相握。
第二天,《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這張照片,尉鳳英的名字從此傳遍大江南北,成爲家喻戶曉的“毛主席的好工人”。
看鮮爲人知的是,這位全國聞名的勞動模範,這位在“火熱年代”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卻是一個在別人口中“腦子裡缺根弦”的女工。
從苦難童年到“時間競走者”
1933年的中國東北,正值日寇鐵蹄肆虐,民不聊生。就在這一年,尉鳳英出生在遼寧撫順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
三歲那年,尉鳳英的父親因礦難去世,留下孤兒寡母艱難求生。爲了活下去,母親帶着三個孩子四處打零工,挖野菜,甚至沿街乞討。
童年的尉鳳英,從未體會過吃飽穿暖的滋味,飢餓和寒冷像兩條毒蛇,緊緊纏繞着這個不幸的家庭。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尉鳳英一家終於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吃飽穿暖不再是奢望,孩子們也能上學讀書,這一切都讓她對共產黨充滿了感激之情。
1953年,20歲的尉鳳英進入東北機器製造廠成爲了一名學徒工。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白熱化階段,這家大型軍工企業承擔着繁重的軍工生產任務,工人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生產一線。
初入工廠的尉鳳英,懷着滿腔的報國熱情一頭扎進了車間。她不怕髒,不怕累,總是搶着幹最重的活。
可空有一腔熱血還不夠。有一次,爲了趕工期,尉鳳英擅自加大了衝牀進刀量,結果“咔嚓”一聲,刀斷了,零件報廢,她也因此被師傅狠狠批評了一頓。
這件事給了尉鳳英很大觸動,她開始意識到,蠻幹解決不了問題,要想提高效率,必須學習技術,開動腦筋。
從那以後,尉鳳英一改蠻幹的習慣,開始虛心向師傅和老工人請教,學習操作規程和技術要領。
下班後,別的工友都回家休息了,尉鳳英卻一頭扎進廠裡的圖書室,如飢似渴地學習機械製圖、金屬工藝等專業知識。
爲了驗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尉鳳英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泡在車間裡,觀察機器運轉,琢磨工藝流程,思考如何改進操作方法。
有一次,尉鳳英注意到車牀上一個反覆進行的送料動作,既費時又費力。
能不能把這個動作改成自動的呢?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腦海中浮現。
回到家後,尉鳳英顧不上吃飯休息,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小天地”——牀底下一個用木板搭起來的簡易工作臺。
藉着昏暗的燈光,尉鳳英一筆一劃地畫圖紙,計算尺寸,一遍遍地推演改進方案。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苦思冥想和反覆試驗,尉鳳英終於設計出了一種自動送料裝置。
這個裝置看似簡單,卻將原本需要手動完成的送料動作變成了自動操作,不僅解放了勞動力,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項成果讓尉鳳英在廠裡“一戰成名”,她也被工友們戲稱爲“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在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間,尉鳳英一共完成了177項技術革新,爲工廠的生產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對於自己取得的成績,尉鳳英卻表現得十分淡然。每當有人誇獎她的時候,她總是笑着說:“我這人沒啥特別的,就是力氣大點,不怕苦,不怕累,就想爲國家多做點事。”
尉鳳英的“一根筋”精神不僅體現在工作上,也體現在她的生活中。
尉鳳英生活簡樸,從不追求物質享受。儘管她後來成爲了全國聞名的勞動模範,但她一家十口人,仍然擠在工廠分配的兩間簡陋的平房裡。
1970年代,省裡要給尉鳳英分一套四居室的單元房,卻被她婉言謝絕了:“我現在住的房子挺好的,冬暖夏涼,住着也習慣了,不能因爲我一個人,就佔國家的便宜。”
從“政治明星”到“缺根弦”的婦聯幹部
隨着尉鳳英在技術革新領域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大,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她先後被評爲遼寧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並光榮地當選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4年,尉鳳英更是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成爲全國人民心中的“偶像”。
不過面對突如其來的榮譽和光環,尉鳳英並沒有迷失自我。她深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自己的根基在工廠,在生產一線。
尉鳳英一如既往地紮根車間,鑽研技術,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十年特殊時期,全國上下都捲入了一場政治運動的旋渦。尉鳳英作爲一名“政治明星”,自然也成爲了各方拉攏的對象。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試圖利用她的影響力爲自己謀取私利。可尉鳳英卻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她不站隊,不結黨,對那些拉幫結派的“小動作”嗤之以鼻。
“我這人一根筋,不懂什麼政治,就知道好好幹活,爲國家多做貢獻。”面對那些試圖拉攏她的人,尉鳳英總是這樣直截了當地拒絕。
1968年,遼寧省革委會成立,尉鳳英被任命爲省革委會副主任,成爲一名副省級幹部。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人都削尖了腦袋想要往上爬,而尉鳳英卻對這個“從天而降”的官位感到十分不安。
尉鳳英深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對於複雜的政治鬥爭和領導工作她一竅不通。
“我哪是當官的料,我還是回工廠,守着我的機牀,踏踏實實地幹活。”尉鳳英不止一次地向組織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可組織上卻認爲,尉鳳英作爲一名來自基層的勞動模範,具有很強的羣衆基礎和感召力,讓她擔任領導職務,有利於穩定局勢,推動工作。
就這樣,尉鳳英“半推半就”地走上了領導崗位。
在領導崗位上,尉鳳英依然保持着工人階級的本色,她沒有官架子,平易近人,經常深入基層,與工人羣衆打成一片。
不過也有人看不慣她這種“格格不入”的作風,說她“腦子裡缺根弦”,不懂得“靈活變通”。
對此尉鳳英只是付之一笑,她心裡明白,自己這樣做,只是爲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1973年,尉鳳英被調到全國婦聯工作,主管婦女權益保障工作。在新的崗位上,她依然保持着“一根筋”的勁頭,積極推動婦女解放和發展,爲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奔走呼號。
尉鳳英深知,婦女解放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
尉鳳英走訪基層,調查研究,瞭解婦女羣衆的實際需求,並積極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走上社會,在各行各業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退休不褪色,初心映照晚年
1993年,在爲國家和人民奉獻了40年青春後,尉鳳英光榮退休。
退休後的尉鳳英,依然保持着勞動模範的本色,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爲社區建設貢獻着自己的餘熱。
她經常到社區的老年活動中心,與老人們聊天談心,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雖然我退休了,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勞動模範,我要永遠保持一顆爲人民服務的心。”尉鳳英經常這樣說。
2004年,在紀念毛主席“五七”指示發表37週年之際,尉鳳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當記者問尉鳳英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什麼感想時,她沉思了片刻,緩緩地說:
如今,尉鳳英已經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了,但她依然精神矍鑠,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