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德國8年世界盃無法出線的罪魁禍首,德國足球再次輝煌靠什麼

本站看透足球專欄:專業視角,更有情懷。

德國8年無法世界盃出線:中鋒悖論,歷史以來的最低谷

德國足球沒落了!靠黑人,逐漸法國化!2線球員+本土教練難扛大旗

傳統德媒中,最熱衷於構建評價體系的是《踢球者》,其邏輯之嚴謹、涉獵之廣泛、考量之周到,確實值得稱讚。

但是作爲德國土媒,其看待本土球員的視角不可避免地戴上了有色眼鏡。以下將從三屆世界盃前的一期評級從兩方面剖析踢球者評級的優與缺。

2014年夏,多達七名球員被評爲世界級。而獲得洲際級及以上評級的德國球員中,除三名門將外,其餘全部入選世界盃大名單(羅伊斯隨後因傷退出)。

這一情形與1974年貝肯鮑爾、魯梅尼格的那支世界冠軍極其相似——六名世界級球員和大部分洲際級球員入選大名單(當時的評級體系與現在有較大區別,但不影響此段表達原理)。

最終,14年的德國捧回了大力神杯,實現了歐洲球隊首次在南美奪盃的壯舉。

而到了18年,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除海外的特爾施特根外,德甲無一人世界級!在世界盃前,《踢球者》這份評級已經給德國衆將士敲響了警鐘,而小組出局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令人震驚的是,洲際級中多達五人沒有去到俄羅斯。

(圖)施塔克和塔都是18年夏的“洲際級”,但未能去到俄羅斯

2022年的情況稍顯特殊,由於世界盃安插在季中,能作爲參考的實際是22年夏的評級,但足夠反映出問題:無人世界級,甚至洲際級相比18年都嚴重縮水。

而洲際級這些人又因種種原因有所削減,最終隨隊參加卡塔爾世界盃的僅有七人,非門將球員僅有四人,本土球員僅施羅特貝克一人。

更致命的是,作爲德國支柱的拜仁除了諾伊爾以外無人獲評洲際級。《踢球者》這一次的評級幾乎已經給德國隊判了死刑。

提及《踢球者》的缺點,則需先了解一條規律:冬季的評級往往比夏季寬容。

一方面,夏季是賽季結束,儘管評級仍是半程評級,但或多或少受到聯賽最終成績的影響;另一方面,夏季結束後往往會銜接大賽,歐洲盃與世界盃就是檢驗球員成色的試金石,《踢球者》評級時更爲慎重。

但是,踢球者在單個球員上的評級可信度上極有可能出錯——施羅特貝克在前兩次評級裡均獲得洲際級且是第一名,往前追溯,能做到這一點的是胡梅爾斯和博阿滕(含世界級)。

也就是說,《踢球者》對施羅特貝克的評估是他能像胡梅爾斯和博阿滕一樣作爲德甲歷史級——或者至少是德國頂級中衛引領球隊的後防。

但是事實不說謊,世界盃上失去了霍夫勒、庫布勒和林哈特的施羅特貝克徹底暴露了自己核心素質的缺失,也徹底暴露了近年來《踢球者》對本土球員的有色眼鏡之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勞姆身上,而四年前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則是舒爾茨。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踢球者》評分體系可信度衰落的主要因素或許源於whoscored等主流十分制體系的影響,德式五分制拉不開差距,結合帶有排名的評級更是形成了很大程度的能力與評價倒掛。

這種輕表現重數據的邏輯模式在各大德媒中表現得尤爲明顯。

(圖)施羅特貝克得到了媒體的高度青睞,但他做的還不夠好

本質上看,德甲的戰術土壤是德國隊戰術土壤的根基。過去的幾個賽季裡,德甲的諸多中下游球隊拿出了不一樣的戰術,在德甲和歐戰的賽場上都爲球迷們帶來了眼前一亮的表現,例如說:

萊比錫的波爾森+維爾納、沃爾夫斯堡的金切克+韋格霍斯特、美因茨的誇伊森+馬特塔,都在本質上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一高一快雙前鋒邏輯中。或者更細節地說,這一類雙前鋒的底層邏輯就是一個主對抗、一個主射門。

對於大量中游球隊來說,與其把薪資空間花費在一個單箭頭,不如把風險分擔成兩份,用人多力量大去啃下最難啃的骨頭。這種戰術思路有利於真正意義上大中鋒的培養和鍛鍊,也有利於承擔射門職責的球員的技術的培養和鍛鍊。

(圖)波爾森與維爾納時至今日都還保持着充分的競技水準

未完待續,更多有關德國足球的分析,歡迎關注本站號看透足球專欄。

看透足球,用專業的視角剖析球場動態,用生花之妙筆追溯足球源流。用來自內心的創作,呼喚讀者的欣賞;用嘔心瀝血的文字,洞悉足球的本質。看透足球,立足比賽分析和足球故事,帶給你最精品、最極致的球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