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曾想把朋友圈給賣了

微信朋友圈這個產品上線已整整十年,回想朋友圈,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那些年“賣朋友圈”的往事。

早在2014年底,從不寫軟文的魏武揮老師突發奇想,要把自己的微信頭像和朋友圈封面賣掉,原以爲他只是老夫聊發少年狂,沒想到老師卻極爲認真,記得第一個接盤的是某聚合閱讀 APP,時長未知、價格保密。

隨後,魏老師還接了個大單,需要招攬300人一起賣頭像,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指定的兩天時間內把自己頭像換成了某財經自媒體聯盟的 logo,一時間,朋友圈好多同樣的頭像,和朋友聊天也像是自言自語,有點像時下上海朋友用門牌號做頭像一樣的難辨。

魏老師的這項極客試驗很快就結束了,隨着魏武揮一世微信號的陣亡,我已經查不到當初頭像賣了多少錢,不過,關於賣朋友圈的嘗試未曾止步。

兩年之後,好友先鋒做了一個叫“貴圈”的產品,把一些達人的朋友圈抓取聚合,並提供付費訂閱服務,價格在每月1-99元之間。

貴圈是想在普通用戶和達人們之間搭起一座橋樑,讓用戶在不騷擾達人們的情況下,也能持續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感,有點類似於博客時代的RSS訂閱服務,當然也滿足了部分獵奇心理。

達人們也可以突破微信5000好友的限制,把自己的輸出分享給更多的人,並獲得一定的回報。

可惜的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這個產品在一年後停止了服務。

2017年,新榜做了一個叫做“微見”的產品,同樣是聚合朋友圈內容供付費訂閱,不同的是“微見”更側重於熱門話題和文章的聚合。

比如某篇在朋友圈被廣爲傳播的文章就會上“熱榜”或者“話題廣場”,文章下面附有好幾個“微見PRO”們的評論見解,拓展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或許正因爲如此,“微見”後來更名爲“刷屏”。

“微見”運營了兩年左右最終還是下線了,或許賣朋友圈並不是一門好生意。

唯一算是成了的產品,可能只有知識星球,不過知識星球已經褪去了朋友圈的底色,變化成了另外一種圈子,它以圈主爲中心,更像是小號的公衆號。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自己有個小團隊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2018年,小程序“頭牌觀點”上線,它專注於對朋友圈熱門文章的評論,並將其稱之爲翻牌,這個產品至今仍在運營,只是它並不收費。

我在想,當我們在賣朋友圈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賣什麼?

是名氣還是內容?是獵奇還是觀點?是聚合閱讀還是信息過濾?

或許都有,朋友圈其實是個大雜燴,既有社交屬性的曬圖與碎碎念,又有媒體屬性的文章轉發、信息發佈和觀點表達,前文提到的產品,都是在朋友圈媒體屬性部分的內容上做文章。

2019年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曾說微信公衆號的創作門檻太高,要用“短內容”來降低微信用戶的創作門檻,最終微信選擇了視頻號。

在我看來,視頻號的創作門檻其實是要高於公衆號的,真正人人都能參與的低門檻創作,恐怕只有朋友圈,只是朋友圈充斥着大量私人、重複和碎碎唸的內容,再加上不能像公衆號和視頻號那樣被轉發,承擔不起“創作”的使命。

可能正因爲如此,一個又一個產品想對朋友圈進行提煉、聚合和改良,簡言之,就是讓朋友的歸朋友,圈子的歸圈子。

這樣看來,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人打朋友圈的主意。